b)逻辑传输距离
逻辑传输距离指由于帧结构和ONU数量所限定的理论上可达到的最大距离,当所用系统类型和分路比不同时其逻辑传输距离不同。表20表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系统的逻辑传输距离与分路比关系。
表20 类型1和类型2的逻辑传输距离
--------------------------------------
|逻辑传输距离| 类型1 | 类型2 |
|------|--------------|--------------|
| 20km | 至少能支持分路比16 | 至少能支持分路比8 |
| | | |
| 10km | 至少能支持分路比32 | 至少能支持分路比16 |
--------------------------------------
需要注意,系统设计还必须能保证ODN中不同光纤长度之间的差别可以为0~5km之间的任意值,即至少能容忍5km的光纤长度差别。
9.5.7 光通道损耗类别
本标准规定了3种类别的光通道损耗,如表21所示。
表21 光通道损耗类别
-----------------------------------
| | 类别A | 类别B | 类别C |
|------|--------|--------|--------|
| 最小损耗 | 5dB | 10dB | 15dB |
| | | | |
| 最大损耗 | 20dB | 25dB | 30dB |
-----------------------------------
9.5.8 ODN的反射
ODN的反射取决于构成ODN的各种光元件的回损以及光通道上的任意反射点。本标准规定所有离散反射必须优于-35dB,光纤接头的最大离散反射则应优于-50dB。
9.5.9 最大信号传递延时
本标准规定对于FTTH应用在V参考点和T参考点之间的平均信号传递延时(下行和上行的平均值)的最大值不得大于1.5ms。对于其他应用(诸如FTTC,FTTO,FTTB),则V参考点和a参考点之间的平均信号传递延时的最大值不得大于1.5ms。
9.6 固定无线接入(FWA)
9.6.1 系统配置
固定无线接入是指业务节点到固定用户终端部分或全部采用了无线方式。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终端不含或含有有限的移动性。
本标准只规定非微波和卫星类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参考配置见图28。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由下述功能单元组成:
——固定终接设备:最终为用户提供电话、传真、数据调制解调器等终端的标准接口。它与基站通过无线接口相接,并向终端用户透明地传送交换机所能提供的业务和功能。它可分为单用户单元和多用户单元。
——基站:基站受控制器控制,为一个小区或同站址的多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通过无线接口提供与固定终接设备之间的无线信道。
——控制器:可由多个实体构成,其功能是提供与基站、网络侧和O&M的接口。控制器提供无线信道控制和基站监测等功能,并完成与交换机的转接。
图28 典型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参考配置(略)
基站与控制器之间可根据用户分布、地理环境、环路可靠性等因素选择组成星状、树状、环状等传输网络。
——操作维护中心:负责整个固定无线接入系统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管理网络日常操作,并为网络管理和规划提供数据和统计。
9.6.2 业务和功能
9.6.2.1 业务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基本要求应能支持电话、话带数据和传真。
9.6.2.2 提供的系统功能
a)必备功能
1)该系统支持公网交换机所发出的拨号音、振铃音、忙音等信号音。
2)该系统应支持DTMF信号和拍叉簧功能,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项派生的业务。
3)该系统对所支持的基本业务及补充业务透明传送,全透明地将所支持的业务传输给用户。
4)该系统具有用户识别鉴权功能,鉴别企图接入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用户设备的合法性,并对无线接口的重要信息单元或用户信息进行加密。
5)固定无线接入用户的管理,系统存储固定无线接入用户的数据库,包括用户的识别码和各种业务能力。
6)该系统应能提供固定用户终接设备的检测监视能力。
7)呼叫处理功能,在通话建立或中断过程中,处理基站所需的控制信息,包括寻呼固定无线用户、传送用户的响应,处理用户的摘挂机活动等(移动技术的固定应用或采用专用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b)可选功能
1)具有优先级功能。当系统出现过载、外部电源故障或系统停电等异常情况,可根据用户类别或呼叫性质,采用优先级设置建立通话。
2)当固定无线接入终端作为投币式电话或IC卡电话(符合《集成电路(IC)卡公用付费电话系统总技术要求(暂行规定)》)等计费设备使用时,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应支持高频16kHz计次信号,并能透明地传递应答信号(反极性信号)和挂机信号。
3)扇区共享功能。由于业务的原因,固定终接设备可转为次强信号的扇区。
9.6.3 频率配置
9.6.3.1 工作频段
固定无线接入是无线技术的固定应用,其工作频段可以为450MHz、800/900MHz、1.5GHz、1.8/1.9GHz、3GHz左右等。
对于1.8~1.9GHz频段应严格按照国家无线电委员会下达的“关于2000MHz频段部分地面无线电业务规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相应规定:
无线接入(FDD方式)工作频段为1880~1900MHz和1960~1980MHz。上述频段为公网使用。
无线接入(TDD方式)工作频段为1900~1920MHz。上述频段为公网和专网使用。
9.6.3.2 频率配置
不同无线技术使用的频段和使用方式不同。
在使用频率时,应根据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尽量采用频率复用的方式,有效地使用频率资源。
9.6.3.3 杂散干扰
固定无线接入产品的杂散辐射指标根据“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应符合表22所列的要求。
绝对电平的定义是以mW或μW表示的杂散辐射平均功率或峰包功率。
相对电平是以dB表示的杂散辐射平均功率或杂散发射峰包功率相对于发射峰包功率的衰减量。
表22 杂散辐射功率电平限值
-----------------------------------------
| 杂散发射功率电平限值 | | 频段 |
|--------------------| 发射平均功率 | (只含上限) |
| 绝对电平 | 绝对电平 | 相对电平 | (W) | (MHz) |
| (μW) | (mW) | (dB) | | |
|------|------|------|--------|---------|
| | 20 | 60 | >25 | |
|------|------|------|--------| 235~960 |
| 25 | | 40 | ≤25 | |
|------|------|------|--------|---------|
| | | 1)| | |
| | 100 | 50 | >10 | |
|------|------|------|--------|960~17700|
| 100 | | | ≤10 | |
-----------------------------------------
注1)本数值除了表示以平均功率定义的绝对电平外,还表示数字无线电接力系统以峰包功率定义的绝对电平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