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接入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1)

接入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
 (邮电部 1997年12月2日)


                目次

  1.范围
  2.引用标准
  3.接入网功能结构
   3.1 接入网定义与定界
   3.2 通用协议参考模型
   3.3 主要功能
  4.接口
   4.1 用户网络接口(UNI)
   4.2 业务节点接口(SNI)
   4.3 管理接口(Q)
  5.接入网分层结构
   5.1 传送层模型
   5.2 物理参考模型
  6.接入结构及支持的接入类型
   6.1 接入结构
   6.2 连接元件实施情况
   6.3 不同接入连接元件实施情况中的ET功能
   6.4 按需业务和租用线业务的接入
   6.5 接入网中支持的接入类型
  7.管理、控制和操作
   7.1 功能管理结构
   7.2 接入网操作维护要求
   7.3 接入网管理功能的描述
   7.4 管理信息的传递
  8.业务节点接口和业务节点要求
   8.1 业务节点(SN)类型
   8.2 业务节点接口(SNI)
  9.接入网传输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9.1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
   9.2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9.3 数字环路载波(DLC)
   9.4 混合光纤同轴网(HFC)
   9.5 光纤接入网(OAN)
   9.6 固定无线接入(FWA)
   9.7 同步数字体系(SDH)
   9.8 准同步数字体系(PDH)
   9.9 灵活接入系统(FAS)
   9.10 混合接入方案
  10.传输介质的基本技术要求
   10.1 光纤和光缆
   10.2 双绞线
   10.3 同轴电缆
  11.网络性能要求
   11.1 误码性能
   11.2 抖动性能
   11.3 延时性能
   11.4 可用性
   11.5 传输衰耗
  附录A(标准的附录) 名词术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接入网的主要公用技术要求以及采用各种传输手段的接入传输系统的基本进网技术要求,适用于公用电信网的接入网环境,也可供专用电信网参照使用。本标准既适用于电路交换方式的用户接入,也适用于分组交换方式和IP的用户接入。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有可能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GB7401 彩色电视图象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2)GB6510-86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和电缆分配系统
  (3)GB1583-79 彩色电视图象传输标准
  (4)GB11318.2-89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性能参数要求
  (5)GB6879-86 2048 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
  (6)GB7611-87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
  (7)GB/T15941-1995 光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
  (8)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9)B-ISDN用户网络接口技术规范及测试方法(送审稿)
  (10)YDN020-1996 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V5.1接口技术规范
  (11)YDN021-1996 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V5.2接口技术规范
  (12)YD/T838-1997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13)YD/T897-1997 接入网用同轴电缆
  (14)YD/T838-1997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15)GY/T106-92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16)TZ015-94 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暂行),邮电部
  (17)ITU-T建议G.902 接入网功能结构,功能块,接入类型,管理和业务节点的框架建议
  (18)ITU-T建议G.821 在形成ISDN一部分国际数字连接上的误码性能
  (19)ITU-T建议G.823 以2048kbit/s体系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
  (20)ITU-T建议G.826 基群或基群速率以上国际恒定比特率数字通道的误码性能参数和指标
  (21)ITU-T建议G.728 具有16kbit/sLD-CELP算法的语音编码性能
  (22)ITU-T建议H.222 活动图象和伴音的通用编码技术:系统信息
  (23)ITU-T建议G.797 在PDH环境中灵活复用设备FMUX的特性
  (24)ITU-T建议Q.2512 宽带用户接入侧的数字交换机接口
  (25)ITU-T建议Q.512 用户接入侧的数字交换机接口
  (26)ITU-T建议I.414 ISDN和B-ISDN用户接入第一层建议的概貌
  (27)ITU-T建议G.960 ISDN基本速率的接入数字段
  (28)ITU-T建议G.982 支持ISDN一次群或等效速率业务的光接入网
  (29)ITU-T建议G.964 数字本地交换机(LE)的V接口支持接入网(AN)的V5.1接口(以2048kbit/s为基础)
  (30)ITU-T建议G.965 数字本地交换机(LE)的V接口支持接入网(AN)的V5.2接口(以2048kbit/s为基础)
  (31)ITU-T建议G.962 ISDN 2048kbit/s基群速率的接入数字段
  (32)ITU-T建议I.431 一次群速率用户-网络接口-第1层规范
  (33)ITU-T建议I.432 B-ISDN用户-网络接口-物理层规范
  (34)ITU-T建议I.430 基本用户-网络接口-第1层规范
  (35)ITU-T建议M.3010 电信管理网的原则
  (36)ITU-T建议I.412 ISDN用户-网络接口-接口结构和接入能力
  (37)ITU-T建议G.711 话音频率的脉冲编码调制(PCM)
  (38)ITU-T建议G.726 40、32、24、16kbit/s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
  (39)ITU-T建议G.728 采用线性预测激励的低时延码在16kbit/s速率上的语音编码
  (40)ITU-T建议G.712 脉冲编码调制的传输性能特性
  (41)ITU-T建议G.704 基群和二次群系列级所用同步帧结构
  (42)ITU-T建议G.774 从网元考虑的同步数字体系(SDH)管理信息模型
  (43)ITU-T建议G.813 SDH设备从钟特性
  (44)ITU-T建议Q.811 适用于国际数字链路准同步运行的原始基准时钟输出端的定时要求
  (45)ITU-T建议Q.812 适用于国际数字链路准同步运行的从属时钟输出端的定时要求
  (46)ETSI RTR/TM 3035/3036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传输系统
  (47)ETSI ETS 300 463 提供基于64kb/s承载能力业务的光接入网要求
  (48)ANSI T1.413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传输系统
  3.接入网功能结构
  3.1 接入网定义与定界
  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解释。换言之,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侧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接入网有时称为用户接入网。
  注:* 在过渡时期允许采用简化的Q3接口
  接入网所覆盖的范围由3个接口定界,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由UNI与用户终端设备(TE)或用户驻地网(CPN)相连,管理方面经Q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通常需经协调设备(MD)再与TMN相连。其中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是一种可以接入各种交换型和/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而SNI即是AN与SN之间的接口。可提供规定业务的SN有本地交换机、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情况下的点播电视和广播电视业务节点等,图1显示了接入网的定界。
  图1 接入网的定界(略)
  AN允许与多个SN相连,这样AN既可以接入分别支持特定业务的单个SN,又可以接入支持相同业务的多个SN。UNI与SN的联系是静态的,即联系的确立是通过与相关SN的协调指配功能来完成的,给SN分配接入承载能力也是通过指配功能来完成的。
  3.2 通用协议参考模型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是以ITU-T建议G.803的分层模型为基础的,利用分层模型可将接入网的传送网划分为电路层(CL)、传输通道层(TP)和传输媒质层(TM),其中TM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段层和物理媒质层。电路层网络是面向公用交换业务的,按照提供业务的不同可以区分不同的电路层网络。通道层网络为上面的电路层网络节点(如交换机)提供透明的通道(即电路群)。传输媒质层网络与传输媒质(光缆或无线)有关。三层之间相互独立,相邻层之间符合客户/服务者关系。
  对于接入网而言,电路层上面还应有接入网特有的接入承载处理功能(AF)。再考虑层管理和系统管理功能后,整个接入网的通用协议参考模型可以用图2来描述。该图描述了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图2 接入网的通用协议参考模型(略)
  3.3 主要功能
  接入网的主要功能有5种,即用户口功能(UPF)、业务口功能(SPF)、核心功能(CF)、传送功能(TF)和AN系统管理功能(SMF)。图3显示了一个AN功能结构的示例,展示了各种功能组是如何互连的。图4进一步显示了每一功能组内处理的分层关系。

                           |
                          ---Q3
                           |
    -----------------------|-----------------------------
    |                      |                            |
    | ------------------------------------------------- |
    | |             AN系统管理功能(AN-SM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核心 |    |        |   | 核心 |   |     | |
 UNI| |     |---| 功能 |----|        |---| 功能 |---| 业务口 | |SNI
 |  | | 用户口 |---|(CF)|----|传送功能(TF)|---|(CF)|---| 功能  | |  |
-|--|-| 功能  |   |    |    |        |   |    |   |(SPF)|-|--|-
 |  | |(UPF)|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