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造纸行业实收资本中,外商及港台资本占32%。
3、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1)原料结构
纤维原料结构有所改善,“九五”期间,年耗纸浆总量中,木浆比重由12.5%提高到17.9%,废纸浆比重由37.2%提至40.9%,而非木浆比重由50.3%降至41.2%。浙江、广东等省,原料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废纸浆分别占本省总耗浆量的77%和56%。
(2)产品结构
通过调整,产品开始转向适应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淘汰了部分低档书刊纸、书写纸、包装纸及纸板,开发出胶印新闻纸、彩印书刊纸、胶版印刷纸、高级文化用纸、中高档生活用纸、牛皮卡纸和牛皮箱纸板、涂布纸及纸板、白卡纸等市场急需产品。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优等品率30%以上,中高档产品比重由30%增至40%。
(3)企业结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规模结构得到调整,大型规模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生产集中度有一定提高。
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2000年达44家,比1995年增加30家。最大规模制浆造纸企业,1995年为24万吨/年,目前为70万吨。
第二,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通过政策倾斜和优势企业的扩张,以资本运营为主要方式进行扩大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企业规模得到不断扩大。尤其是跨省市建立的大型纸业集团公司,如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维达纸业公司等。
第三,所有制结构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初步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共存、互补的格局。
1999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制浆造纸企业产值中,国有企业占29.8%,“三资”企业占27.7%,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42.5%。
第四,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进展
近年来,已有相当一批重点制浆造纸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目前在深、沪两地上市的造纸企业有16家,约占轻工上市公司的20%,资产总规模130亿元。
(4)技术结构
通过调整,淘汰了一批工艺技术落后、装备陈旧的生产线和机台,新增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线,加速了造纸工业技术进步,使造纸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很大提高。如南平纸厂新上新闻纸机,幅宽5.5米,车速1800米/分;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上高级文化纸机,幅宽4.55米,车速1100米/分;红塔仁恒纸制品公司新上纸板机,幅宽4.8米,车速600米/分;镇江金东纸业公司新上2台高级纸文化纸机,幅宽9.7米,车速1500米/分;广东维达纸业新上卫生纸机,车速2200米/分等,其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青州纸厂、南宁纸厂等制浆生产线也在国际先进水平之列。
国产麦草浆连续蒸煮技术装备及碱回收设备成功的运用,推动了麦草制浆及环保技术的进步。
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9年,33项造纸科研成果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奖,66家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5)区域布局发生了新变化。
总体上讲,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东部地区已成为外商关注的投资热点区域。如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已建成一些大型造纸项目,这对改变这些省市的造纸工业结构,乃至对全国造纸工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重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作有一定进展
1996—1998年,全国取缔和关停小制浆造纸企业5911余家,大大减少了污染源。
企业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使环境工程与技术改造、基本建设项目同步。项目单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达到了增产不增污或以新带老,实现了减污目标。
根据国家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折算,1999年与1996年比较,平均每个企业年排出COD量减少61%。
近两年,麦草浆碱回收技术与装备有突破性进步,国内可提供成套的设计与装备,现有18家草浆碱回收企业坚持生产。
(三)存在问题
造纸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总的表现为:产品有效供给与需求失衡,产品品种、质量、档次难以满足纸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与品种多样化要求。1995—1999年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4.8%,消费量年均增长7.4%,进口量年均增长21.1%,国产纸自给率由89%降到82%。目前存在着木浆比重低,企业规模小,中高档纸生产能力不足的三个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以及污染治理负担重和建设资金不足的两个难点问题。
1、木浆比重低,进口量大——原料结构不合理
我国造纸企业大都以麦草和废纸为主要原料,以木材、芦苇(芒杆)、竹、蔗渣等纤维原料造纸的企业不足200家。在国产纸浆中木浆比重不足10%,非木浆比重47%,废纸浆比重40%,其他纸浆3%。现有木浆比重与国际上现代造纸工业采用90%以上木浆造纸相比,显然不尽合理。为了弥补木浆原料严重不足,每年需进口木浆和废纸,1999年进口木浆310万吨,废纸252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