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三网一库”为基本框架的政府政务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政府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网络互联、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
3、全国水运管理信息系统、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公路运政路政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紧急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公路区域性智能管制系统、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道路运输车辆和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水路货运管理信息系统、水路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设的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
4、交通运输融入现代物流、实现电子商务运作的研究,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开发;
5、开发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实现交通技信息网与地方省厅科技信息资源网的互联,在技术交流、交易、咨询、学术研讨等方面实现创新,成为公路、水路交通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
6、信息标准、技术规范的研究和开发;信息政策法规的研究。
7、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企业生产人员的职业信息技能培训;发展网络教育,开展网上远程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
广泛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开发人才。
(六)加强科技人才开发,提高整体素质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真贯彻实施交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培养一支适应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和运输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重视选拔和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科技队伍,加速人才的代际转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遵循“适当增加人员总量,着重优化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全面提高人员素质,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的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点抓好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务结构的调整工作,努力实现科研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代际转移,造就一支年轻的专业技术队伍,并培养新一代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科研人才专业理论和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作为科研人才建设的中心环节。科技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稳定和发展基本覆盖公路、水路交通行业重点专业领域的学术和技术骨干队伍,形成层次和梯队。解决科研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断层问题。加强科研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争取达到每个重点专项领域有1-3名正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3-4名40岁左右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助手,并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技术干部作为后备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布局。到2005年,培养出40~50名交通重点专业领域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80~100名中青年科技骨干。
2、继续推行“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设计划。一是建立“十百千”跨世纪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跟踪计划,二是继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优秀年轻科技人员,扩大“十百千”计划的覆盖面。在“十百千”工程计划实施到一定阶段后,根据我国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3、注重培养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在激烈的运输市场和建设市场竞争中能够领导创新和创业的企业家。
4、开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制定专门的交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交通科技人才的超前发展。
5、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引进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留学生和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为交通建设服务,不断提高交通科技人员素质。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的起点
针对交通运输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国际最新发展动向,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加强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范围,拓宽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的空间,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企业和科研机构、院校的国际合作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的起点。使交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今后几年内应该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更加有效的推动作用。
重点领域是: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相关政策,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地解决山区和高寒地区的筑养路技术问题;针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交流国际运输发展趋向和管理模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拓展;在电子商务、智能运输系统和港航自动控制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多渠道的合作等。主要内容是:
1、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间国际合作渠道,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当前我国运输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2、充分利用与国际科技组织和会议的联系,有选择地争取与更多的国际科技组织开展多边合作,邀请更多的单位广泛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
3、充分发挥各种国际展览会和研讨会的作用,利用这些展览会和研讨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宣传我国的有关技术政策,发布合作意向,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4、针对有合作前景的地区,确立更广泛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和项目,推动政府间合作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