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生物制品事业发展计划(1986年-1993年)
(1987年5月20日)
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生产、科研出现新的局面。无论在老制品的更新换代,新制品的开发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五”期间,生物制品的生产总值为42686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1985年实现产值12680万元,为1980年的2.55倍。实现了利润、上交税利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由于生物制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使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麻疹发病率由1980年114.88/10万下降为1985年40.37/10万;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由1980年的0.76/10万下降为1985年的0.15/10万;白喉发病率由1980年的1/10万下降为1985年的0.14/10万。生物制品在卫生防疫、医疗抢救、战备救灾和援外工作中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六五”期间,生物制品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攻关奖并已正式投产,对控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乙型肝炎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武器;流脑多糖菌苗、冻干麻疹活疫苗、组织培养狂犬病疫苗的相继投产,有效地提高了免疫效果,降低了接种反应;抗绿脓杆菌免疫血浆研制成功,对危重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和应用以及各种新的诊断试剂的不断涌现,为防疫和医疗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现代技术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百日咳组分菌苗以及出血热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单采浆、超滤、超离及层析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的发展。我国生物制品正由传统生物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发展。
“六五”期间,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企业管理有所改善和提高。各所经过学习、贯彻《
药品管理法》,进行企业整顿、验收,全面加强了质量管理,各所均获得了《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但是,目前我国生物制品事业的现状与防病治病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制品质量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规程要求。其原因:一是各所均为五十年代初建立,标准较低,多年未经技术改造,生产环境、厂房条件、设备设施均不符合GMP(优良的生产规范)的要求,二是生产工艺因陋就简,大部分仍是手工操作,批量小,批次多,质量不均一;三是车间没有超净、恒温设施,质量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四是缺乏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五是原材料如鸡胚、猴肾等不符合生产要求。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制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