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十年来,在农村出现了一大批有强大生命力的群众性科技组织,我们对这支力量同样要给予充分重视。不要低估了农村中那些有一定知识的农民的发明创造积极性,他们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不组织起来发挥群体的优势,农业是没有出路的,最多是够吃够穿,要想达到小康很困难。我们要注意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民办的群众性的科技型经济组织,它的发育刚刚开始,还要向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更加民主、更高层次的体制过渡。日本农协办了100年,它的民主管理、民主经营程序非常好,要在开放的环境中注意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来丰富我们,这样才能进步快一些。要放手发动群众,官民并举,这样才能较快地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向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发展。另外还要注意把松散的组织逐步建成有发展能力的实体,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同样的劳动干出更多的东西来,只有知识也是不行的,要资金积累,要有交通运输,要建各种设施,要吸收人才,如果没有实体,做这些事情就比较困难,进步也不能很快,只有搞成实体,实现规模经营后,才可能有积累,才能养得起知识分子,请得起教授、专家,才能搞深加工。发展产业实体是新的社会经济的生长点和向前发展的激励因素。前一阶段是以科技部门和供销社的结合为主,下一步要尽量扩大服务体系的覆盖面,调动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创造新鲜经验,为农村经济上台阶、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出口,开创新的道路。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服务要求千差万别并不断增多。沧州地区河间市国欣农研会、双留店的董世杰棉花协会等这类服务组织既具有合作经济的性质,又有科技服务的功能,他们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并使广大农户联合起来接受科技服务,提高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能力。这一成功的创造和实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应该在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积极扶持,引导这类组织健康发展。当前,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应首先着眼于供销社、技术协会等已有各类服务组织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各项服务的配套化、系统化。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进经营方式,参与大科技,发展大流通,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这是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最有效的捷径。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供销社和各类服务组织必须不断扩充、增强科技实力,完善、更新服务设施和手段。这就要求服务组织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偿服务要作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条原则。当然,服务于农民、造福于农民,是各类服务组织的基本宗旨,有偿必须建立在服务能为农民带来切实经济收益的基础之上。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要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导乡镇企业沿着科技进步的轨道向前发展。
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大创举,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农民破产进城做工受剥削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没有乡镇企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现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供应充足,许多都是乡镇企业干的。小平同志高度赞扬乡镇企业的发展,说是异军突起,是一个创造。我对乡镇企业抱有极大的期望。近些年来的科技工作跟乡镇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最近接到两封信,一封是一位印度科学家寄来的,他曾作过印度科学院院长,他说你们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让农民富起来。另一位加拿大朋友,曾作过副外长,他来信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农村经济发展,包括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热情支持者和宣传者。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1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要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就是15%、20%,再过5年,就可以占到半边天下。农村各级科技协会都要办乡镇企业,动员他们办实体,这样才能有更高档的产品,更大的增值,才能使农村的人民较大幅度地提高收入。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多在这方面给予注意。现在星星之火已经不够,90年代的主体是干产业化,干乡镇企业,普及面更大,收益更高,这样才能改变农村面貌,使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逐步把我们的人民引到小康水平。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的重点也有调整,沿海地区、正在发展中的地区也要向这个方向转移,资金的投入也要向星火密集区、比较大的产业方面倾斜一点。
最后一个方面是人才问题。我赞成盐山的经验,我很佩服省政府关于每县市建立职业教育中心的办法。若真这么搞起来,说句俏皮话,就是真的掌握了“原子弹”。现在,许多初中生毕业后没事干,如河间市初中考不上高中的每年大约有6千人,有3千人高中考不上大学,这样加起来有一万人,多数憋在家里,难受极了,有些意志薄弱者就更难过了,甚至有些堕落了,也有自杀的,有的忘掉了在学校里所学过的一切而“返古”了。意志坚强的人不服气,往前闯。如吕洪玲(盐山县前韩村植棉农民),一个18岁的女孩,很敢干,应很好表扬她。如果真正把年轻人的事业办起来,那这个县就不得了了,一年能出二千人,整个素质提高了,办什么事情都有人来干了。所以,一方面我很赞成沧州这个经验,一方面我认为要吸引高档的科学家来指导,如搞农作物杂交,若没有一点特殊本领是不行的。搞起植物学分类、什么跟什么能杂交,需要搞研究的人才能办。但要真正发展经济,主要要靠本地人。大力地培养本地人才,造就和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才,给他们提供各种条件,让他们成长,要爱惜每个青年的创造性。能有这种精神的话,农村一定会有新的一代跨世纪的人来接班,农村的兴旺和发达,第二步、第三步的战略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由于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大学、大专培养的人数还是有限的,教育经费不够。最近教委有一个文件,我非常赞成,应该增加教育经费。现在我们全国的科技人员一共才一千万,都调到农村来也覆盖不了,当前我们就是处于这种发展阶段。现在,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大力吸引高档的大专院校人才,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培养农村青年一代人才。年纪大的人容易看不起年轻人,其实每次闹革命都是年轻人干起来的,我们共产党的革命也都是年轻人干起来的。抗战末期,我认识很多“抗大”的河北同志,他们都是高小毕业就到“抗大”,读三、五个月回来就当县委书记,三、五个月时间学的知识有限,但是非常重要的是使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只要按着这个方向干就能成功,然后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就成长成为一大批革命的领导人。他们当时都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沧州历史上的大人物纪晓岚是个进士,主编《四库全书》,现在《四库全书》只剩下几套,是非常贵重的文物。我想现在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当中这种英雄是不乏其人的。所以,我想应该充分重视他们。“111”工程经验值得推广。我不知道今天到会的有没有《中国青年报》的同志,(盐山县委书记吴金琢说:已报导过了)。培养星火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从青年中培养一大批人才,我觉得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发展战略。要努力加强其它方面政策的配合,农村人才的培养工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科技兴农也要逐步适应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它的开放程度。比如说,我们开经验交流会,请些日本人来看看,我们再派些年轻人出去。象吕洪玲这样的挑上三、五个人,送他们到日本看看。回来后,思路和眼界就拓宽了,过去觉得好多没有办法的,回来后就会觉得可以做。利用开放,把这些农民企业家、协会的领导人送出去,现在去一次日本花不了多少钱,我想他们自己协会可能都能凑出钱来。组织这些带头人去了解了解一些发达国家,科委系统可以帮忙。还可以开展培训,捷克有个培训基金会,日本有个结卡培训计划,可选点人到那里去,培训一个月,看得比较多。看了以后会感到豁然开朗。我们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环境,包括调研、交流和学习。当然得有钱开路费,卢国欣出去看过了没有,780万元拿出一万就行了。应去看一看,回来后就可能创造出很多新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