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已经具备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能力。在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使生产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加快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使之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农业生产要稳定增长,优化结构。粮食要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持总产量稳定增长。抓住当前粮食供给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逐步调整我国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下大力提高粮食的品质,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北方单季水稻和南方玉米生产,扩大冬小麦面积,发展东北大豆生产。早稻生产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向品种优质化和用途多样化发展。大宗经济作物要基本稳定现有种植格局,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林、牧、渔业和其他“菜篮子”产品生产要注重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均衡性。挖掘传统名特优稀产品,培育发展优质新品种,创造名牌农产品。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对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要重点支持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根据经济合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引导原料量大、季节性强的加工企业向产地转移,逐步改变农副产品加工业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状况。改造、扩大国有仓储设施,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办仓储设施和储运企业,支持农民发展储运专业户,储运联合体和储运合作社。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包装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做好质量、卫生标准的制定和监督检查工作。结合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大中城市和主产区中心批发市场的建设。各地要下决心撤掉不合理关卡和收费,在产销区之间建立起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是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企业和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加工能力,不要盲目上新项目。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要自觉为农户提供服务,把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合理返还给农民,让农民参股、参与管理,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农民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办法自办龙头企业。鼓励国内外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投资开发。国有农垦企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农工商综合经营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乡镇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面临严峻挑战。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管理,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效益。要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兴办集约型农业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发展名牌产品。企业规模要因地制宜,大中小并举,但一定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结合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引导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乡村集体企业和改革,要坚持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要有利于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要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在此前提下,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实行股份合作制,提倡采取增量扩股或现金购股的做法,不得把集体资产平调为乡镇政府所有,不得由少数人占有集体资产,也不得违反规定逃废对银行的债务。乡镇企业的改革,要由点到面,积极稳妥推选,防止一阵风、一哄而起,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