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完善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四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是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六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得一项重大决策。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物尽其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友好和谐;自然规律得以遵循,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得到鼓励,节约文化、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贯彻执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进清洁生产,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和贸易结构,吧节约和保护的任务落实到生产、流通、建设等各环节。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强化节约和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健康文民的消费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和保护环境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七、巩固和扩大两岸交往成果,开创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2005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一年来,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就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两岸关系新发展: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宣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的新主张、新论述,得到了两岸同胞和国际舆论的广泛赞同。二是全国人大通过了《
反分裂国家法》,有力地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三是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四是中央主动推出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赢得了台湾同胞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两岸关系的整体气氛有了明显改善,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得到加深,经贸关系发展正酝酿着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