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纹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0
品种名称:谷优627
选育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种子管理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省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谷丰A×亚恢6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8天,比对照Ⅱ优58长0.6天。株型适中,叶鞘浅紫色,叶枕、叶尖紫色,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16.1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6,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4%,长宽比2.6,垩白粒率59%,垩白度7.5%,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65.0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7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4%,增产点比率72.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3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亩大田用种1.3千克左右,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7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肥料运筹上,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酌情施穗肥。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促蘖,够苗烤田,苗旺重烤,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1
品种名称:川优5108
选育单位:成都科瑞农业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科恢51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8天,比对照Ⅱ优58长0.6天。株型适中,叶鞘、叶耳紫色,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53.5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0,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6,垩白粒率44%,垩白度5.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55.8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5%,增产点比率63.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8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5~33厘米,每亩栽插1.0~1.2万穴,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宜多施用有机肥,并适当配施磷、钾肥,前作宜绿肥或油菜,冬闲田每亩施复合肥13~18千克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每亩尿素13~15千克,氯化钾5~8千克混合施用。中后期进行间隙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中感纹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2
品种名称:川香8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57
以往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8天,比对照Ⅱ优58长2.2天。株型适中,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59.4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8,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8%,长宽比2.8,垩白粒率44%,垩白度3.8%,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3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0.5%(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05.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7%,增产点比率61.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7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栽插1.6万穴左右。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每亩可施纯氮8~10千克,磷肥25~30千克,钾肥15~20千克。灌溉管理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够苗搁田,湿润孕穗,薄水扬花,中后期干湿相间,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优。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3
品种名称:大粮203
选育单位:山东临沂市大粮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临稻10号/焦选D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1天。株高103.8厘米,穗长16.8厘米,每穗总粒数145.3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3.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37.5%,垩白度3.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46.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9.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7.2%,增产点比例8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3~4千克,水育秧播种量每亩25千克,旱育秧播种量每亩30千克。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亩栽2万穴,每穴3~4苗,株行距为13厘米×27厘米。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5.0~7.5千克,氧化钾5千克,基肥、分糵肥、穗粒肥的比例是5:3:2;浅水插秧,薄水分蘖,够苗烤田,以后间歇灌溉,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4
品种名称:新稻20号
选育单位:河南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新稻9号/盐粳334-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9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3天。株高100.2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133.9粒,结实率89.8%,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8%。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1%,垩白粒率30%,垩白度2.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8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3.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25.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9%,增产点比例7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亩秧田播量30千克左右。2.移栽:秧龄30~40天移栽,株行距13 厘米×27 厘米,每穴栽插3~4苗,做到浅插、匀栽。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9千克左右,一般基肥占50%~60%,分蘖肥占30%,穗肥占10%~20%。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穗肥看苗酌施。薄水栽秧,前期浅水促苗,中期湿润稳长,够苗适当晾晒,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成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5
品种名称:苏秀10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东海县守俊水稻研究所、江苏省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秀水09//丙00-502/秀水0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2天。株高105.9厘米,穗长16.3厘米,每穗总粒数151.4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9%。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9%,垩白粒率21%,垩白度1.5%,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2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3.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29.5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6.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9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9%,增产点比例8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6.9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播种,播前用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2厘米×17厘米,每穴3~4苗,做到浅插、匀栽。3.肥水管理:亩产700千克以上的大田需纯氮20~22 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5,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磷钾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6:4。水浆管理应做到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蘖烤田、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5~7天断水,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6
品种名称:中稻1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中粳1319//连96-1/中粳84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5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4天。株高104.4厘米,穗长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1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5.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垩白粒率45%,垩白度4.2%,胶稠度80.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1.6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4.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2.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增产点比例77.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5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0.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水育秧每亩播种量25~30千克,旱育秧每亩播种量35~40千克,培育适龄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亩栽2.2万穴左右,每穴3~4苗,株行距13.3 厘米×23.3厘米。3.肥水管理:本着“前重、中稳、后补”原则,亩施纯氮20千克左右,其中基肥60%、分蘖肥15%、穗粒肥25%。薄水栽秧、浅水分蘖、适时搁田、及时复水,收获前7~10天断水。4.病虫防治:播前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大田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7
品种名称:大粮202
选育单位:山东临沂市大粮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临稻10号/焦选D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4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4.5天。株高97.7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138.5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1%,垩白粒率34.5%,垩白度3.1%,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0.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3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4%,增产点比例72.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3~4千克。2.移栽:秧龄30~35天左右移栽,亩栽2万穴,每穴3~4苗,株行距为13厘米×27厘米。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5.0~7.5千克,氧化钾5千克,基肥、分糵肥、穗粒肥的比例为5:3:2;浅水插秧,深水保苗,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病治虫,苗期,抽穗期均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8
品种名称:圣稻16
选育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镇稻88/圣稻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8天。株高104.5厘米,穗长17.3厘米,每穗总粒数156.7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5.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粒率25%,垩白度2.1%,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9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7%(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3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2%,增产点比例61.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6千克,较对照9优418增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3厘米×13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4~5苗。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亩施二铵15~20千克作基肥或面肥,钾肥10千克于插秧后15天左右施入,前期重施分蘖肥促苗早发,尿素总量控制在40千克内。水浆管理做到:薄水栽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烤田,浅水孕穗扬花,乳熟期后应干湿交替,成熟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加强对稻瘟病、稻纵卷叶螟、飞虱等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9
品种名称:金粳18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1007/津稻96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5.6天。株高91.1厘米,穗长16.6厘米,每穗总粒数141.8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4.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垩白粒率10%,垩白度1%,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1千克,比对照9优418减产2.0%(不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11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1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1.2%,增产点比例6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亩用种量同当地常规粳稻,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在20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曲病防治,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0
品种名称:中粳优8号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粳12A×津恢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6.7天,较对照津原45早熟1.4天。株高111.1厘米,穗长19.5厘米,每穗总粒数156.9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3.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17%,垩白度1.1%,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2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9.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69.9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1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5%,增产点比例为91.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6.7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5.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确保有效穗18万左右。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水浆管理应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对条纹叶枯病防治,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