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28.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77%,增产点比率8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3.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每亩基本苗达到8~10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补施3~5千克尿素作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烤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1
品种名称:丰源优358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R35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汕优46长0.5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株高106.8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23.9粒,结实率77.6%,千粒重30.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0,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9.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2%,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在25~28天适时移栽,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3~4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搭配施用。深水活棵,及时晒田控苗,浅水孕穗抽穗,后期干干湿湿,防止过早脱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2
品种名称:欣荣优2984
选育单位:江西赣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欣荣A×R2984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0天,比对照汕优46长1.2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叶缘、叶耳、叶鞘、稃尖均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粒,结实率77.5%,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2.7,垩白粒率29%,垩白度3.5%,胶稠度3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3%。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9%,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适时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左右,每亩栽插1.3万穴以上,确保基本苗达到6~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移栽前适当施部分农家肥作底肥,每亩施40~50千克过磷酸钙。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内施总肥量的70%促分蘖,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3
品种名称:泸香65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四川禾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泸香618A×泸恢8258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9天,比对照汕优46长1.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03.8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34.6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3.3,垩白粒率16%,垩白度2.6%,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7.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0%,增产点比率73.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2.移栽:秧龄30天内、叶龄4~5叶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6.7厘米×13.3厘米,每穴栽插2苗,每亩基本苗6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每亩施8~10千克纯氮、20千克过磷酸鈣、10千克钾肥作底肥,移栽后7天施3千克纯氮作追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4
品种名称:沪优2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品种来源:沪旱1A×旱恢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汕优46短1.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20.4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42.4粒,结实率82.7%,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4%,长宽比3.0,垩白粒率29%,垩白度4.3%,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1.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适当稀播,适施底肥、断奶肥和送嫁肥,做好秧田病虫防治,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4~1.8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0~40千克,适当施农家肥。重施分蘖肥促早发,分蘖肥应以氮肥为主,辅以钾肥,移栽后4~5天每亩施尿素5~8千克,分蘖盛期施用尿素10~12千克,进入幼穗分化时每亩施钾肥3~5千克,齐穗后可适当喷施叶面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后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并注重杂草防控。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作区、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5
品种名称:春优658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春江16A×CH5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6天,比对照常优1号长3.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稃尖黄色,偶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19.9厘米,每穗总粒数202.8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2.1,垩白粒率29%,垩白度6.5%,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2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1.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42.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7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2.9%,增产点比率9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2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21.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本田每亩用种量0.8~1.2千克,及时防治稻蓟马等病虫害,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掌握在25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行株距可采用20厘米×23.3厘米或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每亩纯氮用量15千克左右,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氮、磷、钾比例在1:0.5:1。在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干湿交替,灌水孕穗,薄水扬花,活水养稻。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南、安徽沿江的稻瘟病、条纹叶枯病轻发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6
品种名称:甬优13
选育单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甬粳3号A×F5032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对照常优1号长5.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厚、挺、内卷,叶角小,长势繁茂,叶鞘、叶缘绿色,稃尖无色,偶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4.0万穗,株高119.0厘米,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291.5粒,结实率71.4%,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9%,长宽比2.1,垩白粒率34%,垩白度5.3%,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6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7.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47.0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8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1.6%,增产点比率75.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2.3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20.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本田每亩用种量0.5千克,秧田肥水双促,及时防治稻蓟马等病虫害,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2~25天移栽,栽插规格26厘米×26厘米,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3~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6:1,基、蘖、穗肥比例为氮肥4:4:2、钾肥2:4:4,磷肥作基肥一次施入。分蘖肥在移栽后20天内分2~3次施入,适施穗肥。移栽后7天及14天各排干水晒田一次,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薄水,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至收获前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细条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南、安徽沿江的稻瘟病轻发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7
品种名称:常优5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01-11A×CR-205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4天,比对照常优1号短0.5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颖壳、稃尖黄色,偶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9.4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60.4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6.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条纹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0%,长宽比2.4,垩白粒率16%,垩白度2.0%,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4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4.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69.7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1.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1千克,比对照常优1号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适施秧田肥,及时防治灰飞虱等病虫害,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株距26.6厘米×14~16.7厘米,每亩栽插1.5~1.8万穴,每穴栽插1粒带蘖种子苗。3.肥水管理:耐肥抗倒性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并配施一定比例磷、钾肥,氮、磷、钾比例以1:0.4:0.6为宜。基面肥每亩施高浓度复合肥25千克、碳铵25千克,促蘖肥每亩施尿素12.5千克,保蘖肥每亩施尿素5千克,适时补施氯化钾每亩7.5千克。适时搁田,坚持轻搁田,多次搁田,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保持田间湿润,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南、湖北沿江、安徽沿江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8
品种名称:川谷优202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川谷A×蜀恢2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0天,比对照Ⅱ优58长0.8天。株型适中,剑叶较宽,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7.3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57.2粒,结实率78.9%,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5,穗瘟病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8%,长宽比3.2,垩白粒率72.0%,垩白度8.6%,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1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5.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6.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5.8%,增产点比率86.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8.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为宜,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大田栽插基本苗8~10万苗。3.肥水管理:在施肥管理上,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缓速效肥结合,多元肥配合,稳氮、控氮、增磷、增钾、补中微,底、追并重,平衡施肥,施肥比例为底肥60%、蘖肥30%、穗肥10%。在灌溉技术上,坚持“平水移栽活棵、掌水护秧保苗、薄露发根促蘖、够苗轻晒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排水落干促熟”,抽穗至灌浆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中感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9
品种名称:谷优明占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谷丰A×双抗明占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5天,比对照Ⅱ优58短0.7天。株型适中,叶鞘条纹紫色,叶耳浅紫色,颖尖紫红色,柱头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17.1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55.6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9,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长宽比2.7,垩白粒率34.0%,垩白度5.4%,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2.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5%,增产点比率63.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1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3~1.5千克,施足基肥,及时施分蘖肥,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宜控制在35 天以内,适时移栽,提倡浅插,栽插规格为2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带蘖种子苗,每亩插足基本苗7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基肥要足,追肥要早,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纯氮与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配置比例为1:0.5:0.7。基肥施总氮肥的40%、总磷钾肥的50%,分蘖肥于移栽后7天内施总氮肥的30%、总磷钾肥的50%,剩余氮肥于移栽后15~20天施用。灌溉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做到“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