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关于审定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的公告


  品种来源:内香5A×中恢80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有二次灌浆现象,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2.2厘米,穗长26.8厘米,每穗总粒数157.0粒,结实率80.8%,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0%,垩白度4.4%,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94.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增产点比率69.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掌握在30天内,适时移栽,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移栽前大田适当施部分农家肥作底肥,每亩施40~50千克过磷酸钙;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施总肥量的70%促分蘖,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看苗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1

  品种名称:新两优343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安S×YR34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2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同。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护颖白色,颖壳及颖尖褐色,穗顶部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株高128.5厘米,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87.8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长宽比2.8,垩白粒率22%,垩白度2.8%,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99.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增产点比率96.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施3~5千克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2

  品种名称:Y两优302

  选育单位:长沙年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F302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3天。株型紧凑,叶姿挺直,叶缘内卷,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柱头白色,稃尖无色,有短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31.9厘米,穗长26.6厘米,每穗总粒数178.1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8,垩白粒率17%,垩白度2.9%,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9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增产点比率92.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30厘米或20厘米×26.7厘米,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每亩纯氮不超过12千克,氮、磷、钾配合施肥,增施钾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以6:4为宜。每亩总苗数达到15万后及时晒田,后期间歇灌溉,倒3叶期复水重施穗肥,抽穗后保持湿润,收获前5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3

  品种名称:H优158

  选育单位:抚州市临川区绿江南农业新产品研究所

  品种来源:香H2A×R15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1天,与对照金优207相当。株型紧凑,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23.6万穗,株高97.5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14.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2%,长宽比3.3,垩白粒率23%,垩白度4.8%,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2.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7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7%,增产点比率91.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5千克,采用湿润育秧方法,施足基肥,稀播匀播,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防病治虫,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适时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前期多施,后期看苗施肥。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40千克作基肥,第一次追肥在移栽后7天每亩施尿素10千克,氯化钾7.5千克,孕穗期看苗适量施用尿素和钾肥。苗期浅水勤灌促分蘖,中期晒田控苗,壮苞抽穗期深水灌溉,后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壮籽,后期防止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4

  品种名称:五丰优T025

  选育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五丰A×昌恢T025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4天。株型适中,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叶鞘、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株高103.3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74.6粒,结实率77.7%,千粒重22.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2.9,垩白粒率29%,垩白度4.7%,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1.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2.0%,增产点比率55.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1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4.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3.3厘米×26.7厘米或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用纯氮11~13千克、五氧化二磷5.5~6.5千克、氧化钾11~13千克,施足基肥,稳施促蘖肥,基、蘖肥比6.5:3.5,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浅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干湿壮籽,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

  品种名称:湘菲优8118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菲A×湘恢811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98.3厘米,穗长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7.9%,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1.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8%,增产点比率10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2.移栽: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达5~6叶时移栽,每亩栽插1.8~1.9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及时晒田控苗,后期湿润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6

  品种名称:H优159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28A×R5105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4天,比对照金优207长0.4天。株型适中,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20.8万穗,株高100.0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24.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3.3,垩白粒率12%,垩白度2.5%,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8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4.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7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6%,增产点比率82.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1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适当稀播。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亩栽插2万穴。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穗肥。薄水浅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多次露田,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7

  品种名称:深优957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5A×ɑ-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9.5万穗,株高99.9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37.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2%,长宽比3.1,垩白粒率13%,垩白度2.1%,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0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7%(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3.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6%,增产点比率80.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左右,合理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水浆管理上注意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8

  品种名称:隆两优340

  选育单位: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隆3S×R4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6天,比对照汕优46长2.4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株高111.3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42.4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3.3%,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4.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增产点比率8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1.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适时移栽,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厘米为宜,合理密植。3.肥水管理:施足有机肥,每亩总氮量控制在10千克以内。够苗及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广东粤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9

  品种名称:辐优21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辐74A×R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1天,比对照汕优46短0.6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5.2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8%,长宽比2.2,垩白粒率73%,垩白度15.8%,胶稠度3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6%。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28.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9.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6%,增产点比率76.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播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栽插1.5~2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浅水促分蘖,间歇露田,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桂中和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30

  品种名称:新两优901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安S×YR9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8天,与对照汕优46相当。株型紧凑,叶色浓绿,长势繁茂,叶鞘无色,颖壳、颖尖褐色,穗顶部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18.2厘米,穗长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71.7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8.3%,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