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关于审定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的公告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增产点比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1:0.6:1。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的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1

  品种名称:新两优223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华S×YR2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29.9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5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4.6%,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23.8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8%,增产点比率96.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施3~5千克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星期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2

  品种名称:Ⅱ优5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OM052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株高129.0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82.6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2,垩白粒率64%,垩白度15.2%,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0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60%,增产点比率86.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密度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5千克,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湿润促分蘖,当每亩茎蘖苗数达18万苗时开始分次晒田,以轻晒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3

  品种名称:泸优1256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香90A×南恢125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0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21.5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70.0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长宽比2.8,垩白粒率44%,垩白度10.1%,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增产点比率79.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3~26 厘米,每穴栽插1~2苗,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10~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早施追肥,50%作基肥,40%作为分蘖肥,10%作穗肥。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4

  品种名称:C两优396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39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分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株高115.5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44.0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8.9%,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1.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5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每亩施碳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4千克,氯化钾10千克,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5

  品种名称:C两优608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R60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0.8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71.0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0%,长宽比2.8,垩白粒率39%,垩白度9.2%,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增产点比率8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2.移栽:每亩栽插1.1~1.3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6~7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与化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6

  品种名称:天优33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闽恢330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3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7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8.9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2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耐寒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垩白度6.0%,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1.25~1.5 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适时移栽,株行距以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厘米为宜,每亩栽插1.7万穴左右,每穴插足2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当控氮,每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55%:35%:7%:3%,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控分蘖,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防早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7

  品种名称:川优673

  选育单位: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福恢673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4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4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36.0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80.5粒,结实率73.9%,千粒重30.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6,垩白粒率52%,垩白度12.4%,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增产点比率68.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0~23厘米,每穴栽插1~2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施肥比例1:0.5:1为宜。以基肥为主,穗肥以钾肥为重,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6:2:2。浅水活棵,薄水养蘖,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8

  品种名称:C两优343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C815S×岳恢911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分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9.0万穗,株高109.7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61.9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7.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4%,增产点比率78.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25万穴,确保基本苗6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施足底肥,每亩施碳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4千克,氯化钾10千克,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幼穗分化第三期复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9

  品种名称:扬籼优6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籼6A×R814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3天。株型紧凑,剑叶较长易披,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27.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3.1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9,垩白粒率30%,垩白度6.7%,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71.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6%,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8~2万穴,每亩基本苗8~9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4千克左右,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亩茎蘖苗达16~18万苗时及时分次晒田,后期田间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0

  品种名称:内5优8015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