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公告
(第1453号)
陵两优472、华农18、冀棉169、合农61号、中薯17号等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
品种名称:陵两优47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偶有短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5.3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3.8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5%,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52.5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适当密植,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每平方米抛栽28~30穴;水育小苗5叶左右移栽,每穴栽插2~3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4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7.5~10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以润为主,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海南、广西桂南稻作区、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2
品种名称:潭两优83
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潭农S×潭早18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4天,比对照浙733短0.6天。株型适中,叶鞘、叶耳、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22.2万穗,株高82.7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9.1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长宽比2.2,垩白粒率91%,垩白度22.9%,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02.9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4%,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农膜覆盖育秧。大田每亩用种量2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大田每亩栽插密度2万穴,每穴栽插2~3苗,每亩插足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水稻专用复合肥5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氯化钾7.5千克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3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齐穗后视情况适量补施壮籽肥;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3
品种名称:陵两优211
选育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陵628S×华2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对照浙733短0.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23.4万穗,株高79.8厘米,穗长18.7厘米,每穗总粒数105.8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6%,垩白度4.2%,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9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9.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9%,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每平方米抛栽28~30穴;旱育小苗3.5~4.0叶移栽,水育小苗5叶左右移栽,栽插密度以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7.5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7.5~10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4
品种名称:株两优173
选育单位: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R17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0天,比对照浙733短2.0天。株型较散,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3万穗,株高86.8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4.9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2%,长宽比3.1,垩白粒率81%,垩白度16.1%,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24.2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1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7.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2千克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0叶抛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6千克,施肥方法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
品种名称:中早35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片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株高91.9厘米,穗长18.1厘米,每穗总粒数118.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28.5%,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2.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塑料软盘育秧适当迟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5千克;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龄移栽,栽插密度可因地制宜,以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为宜。抛栽一般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每亩抛栽2.5万穴。立苗(抛栽、插秧后5天)后注意保持4~5天水层进行化学除草。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宜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配施钾肥7.5~10千克。按照“无水抛秧,灌水分蘖,适时晒田,多露轻晒,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原则科学管水,抛秧时田面要尽量无水,抛秧后1~2天内不灌水,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时开始采取多次露田方式晒田,收获前4~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6
品种名称:渝香203
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R210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当。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叶鞘、叶耳、叶舌、稃尖无色,穗顶部谷粒有少量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株高119.2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2.8粒,结实率76.4%,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3%,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9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1.4%(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5%,增产点比率57.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叶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苗,高肥田和低海拔地区适当稀植,低肥田地区适当密植。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7
品种名称:冈香70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堂莲花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香1A×蜀恢707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7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叶鞘、叶缘、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4.0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65.4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长宽比2.8,垩白粒率25%,垩白度5.3%,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0~4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8
品种名称:内5优317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宽大直立,熟期转色好,叶鞘、叶缘、颖尖、茎节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株高117.0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72.9粒,结实率79.7%,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2.8,垩白粒率25%,垩白度4.6%,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1.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增产点比率6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用湿润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大田每亩用种量1.0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可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肥管理上宜重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适当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应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9
品种名称:渝优7109
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渝802A×渝恢710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6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姿挺直,叶鞘、稃尖紫色,顶小穗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3.9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93.3粒,结实率76.4%,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长宽比2.8,垩白粒率8%,垩白度1.7%,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4%,增产点比率74.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秧龄40天左右中苗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采用促、稳、保和氮、磷、钾配方施肥法。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0
品种名称:两优688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SE21S×南恢68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9天。株型略散,长势繁茂,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30.3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0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2.8,垩白粒率78%,垩白度19.9%,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