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类指导,实施帮扶工程。河南省从实际出发,对国家和省贫困县以外的经济困难县给予扶持。三年共安排 7000万元,补助36个县,从而激发了这些县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为了改造薄弱初中,省里每年拨出400万元资助薄弱初中建设。这种分类指导的做法,收到了显著成效。
6、完善法规,依法治教。《
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河南省人大及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文件。省教委还制发文件,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各项管理。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在依法治教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7、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卢氏、新安两县县直各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两基”尽职尽责。在建校土地审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禁止使用童工、防止学生流失、保障教育经费到位、教师职称评定、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部门政策上能优惠的优惠,能倾斜的倾斜。新安县今年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取缔“三室一厅”25家,拆除学校周边违章建筑42处,取缔占道经营69处,查处伤害师生案件6起,敲诈勒索师生案件9起。卢氏县各部门帮扶贫困乡、镇、村兴建学校,几年来投入资金1650万元,建起教学楼110栋。
8、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河南省每年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师专标准化建设,安排1180万元用于师范教育专款补助。从去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在省、市、县三级培训10万名教师,每年筹措1000万元资金,重点培训100名教育教学专家,1000名学科带头人,10000名骨干教师。新安县为了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每年拨出50万元培训高中教师。
9、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措施有力,成果显著。
河南省建立了“两基”复查制度与年审制度,对己实现“两基”的县进行了认真的复查。省里实施了“薄弱初中更新工程”,努力使初中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新安县在实现“两基”后,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新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水平的措施。近几年,新安县又投入了6315万元,新建改建学校82所,新增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有几个乡的投入都达到或超过800万元,“两基”工作上了新水平。
二、关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的建议
1、继续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从全省产业结构的人口比例看,还是从城市中小学受教育对象的比例看,“十五”期间,河南省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在农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我们建议:认真总结在实施“两基”过程中省、市、县所创造的经验,特别是一些县(市)在实现“两基”后继续巩固提高的经验,并推广这些经验,通过分类指导。使全省“两基”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为河南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河南省由于坚持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使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看到,部分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地方还存在校舍危房;有的县和乡镇实现“两基”后还有一定数量的债务,一些学校还缺少教学设备,特别是信息教育设备;还要看到,2002年至2003年全省将增加近200万初中生的入学高峰;目前有一些初中学校的班额比较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教育管理与安全问题。这就表明“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仍然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包括农村费改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3、进一步统筹研究和规划学制改革和学校布局的调整。这是“十五”期间关系“普九”水平提高的大事,希望河南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提高办学效益出发,作出科学规划(包括适时解决乡镇自聘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问题),并以政府行为保证其顺利实施。
4、坚持教育创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教育部门具体指导下,河南省中小学近几年在转变教育观念、执行教学计划、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贞担、加强德育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和学生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对教师要多做“引导”工作,使教育更多地体现国家的需求意向和人的发展规律。我们相信河南省一定会在这方面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赴河南省督导调研组成员
金汉杰 王言吉 史贺楼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7:
对安徽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11月1日至9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五人对安徽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督导调研组首先听取了省政府关于“两基”工作情况的汇报,然后分两组深入到岳西、庐江、青阳和繁昌四县,听取了所到县和九个乡镇“两基”工作的汇报,查看了32所县、乡、村各类学校,并与县直机关、乡镇和村干部,校长和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举行了16个座谈会。
现将督导调研组对安徽省LI两基"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安徽省“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两基”工作,切实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
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切实负起“两基”的领导责任。全省建立了“两基”工作的“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政府和教育系统两条线,将“两基”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乡镇和学校。为了保证“两基”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两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许多地方“一把手”亲自领导指挥当地的“两基”实施工作。"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推行,体现了各级领导对“两基”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两基”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确保了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全省“两基”工作的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广泛宣传动员,使全省 叫两基"工作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在实施“两基”工作的过程中,安徽省不仅十分重视 《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以此规范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执法行为,还结合实际,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全省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依法治教的环境氛围。为加大对政府执法的行政监督,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形成了三级督导网络,并建立了督查、验收、复查、监测“四步连锁”全程监控的“两基”督导评估制度,依法进行了督政和督学工作,充分显示了教育督导在推进“两基”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强“两基”执法监督方面,省、市、县人大、政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两基”的责任感和全民的教育执法意识。
(三)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省份,为确保实施“两基”所需经费,采取了“确保主渠道,畅通多渠道,开辟新渠道”的办法,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省里作出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教育经费应增长1.2%以上”的硬性规定,在各地得到较好的落实,体现了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1994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定》对落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据省政府初步统计,1993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实施“两基”资金 233.3亿元,兴建中小学校舍近2000万平方米。为了加大对贫困地区实施“两基”资金投放量,省政府组织全省对岳西、阜南、利辛三县实行“抬轿子”帮助,展开“两基”最后攻坚。政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积极四处引资,支持教育发展,岳西县团县委自92年来共引进希望工程资金550万元,用于修建希望小学23所,救助贫困学生资金达190万元。
(四)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内人事制度改革。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安徽省存在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效益不高的现象。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坚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中小学灾后重建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了布局的调整。至1999年底,全省小学、初中分别减少9578所和483所,减幅分别为27.32%和10.56%。为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全省“两基”和各项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9月底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部署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这次督导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市县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拥护的,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规划,同时我们也听到一些意见和好的建议,希望能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妥善加以解决,及时给予指导,推动这两项改革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五)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师资严重匮乏,初中大班额的现象至今仍比较严重。为此各地首先千方百计补充初中教师,并对在职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加大了培训的力度。随着大批民办教师转公办后出现的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和素质不高的情况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特别是去年全教会后,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全省加大了教师质量的同时,还重视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尚。近年来,全省还把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居住条件作为为教师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负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像抓学校危房改造一样抓好教师住房建设。据统计,1993年以来全省中小学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竣工住宅248万平方米。
(六)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安徽省从省到市、县、乡始终把控制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流失、降低辍学率作为“普九”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在校学生实行全程控制。全省普遍建立了控辍降辍工作责任制,把控辍降辍列为乡、村干部政绩考核,校长工作成绩考核,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建立了学生入学通知制度,流生报告制度,动员流生返校承包制度,开展“无流生乡,无流生校,无流生班”评比竞赛,实行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四长”负责,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学生流失。2000年,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控制流生年”活动,使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普遍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