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省平均水平看,“普九”验收通过后,除初中辍学率略有反弹外,有关“普九”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验收时的99.8%提高到99.83%,辍学率从0.09%降低到0.05%,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初中毛入学率验收时是106.7%,2000年是107.0%。初中辍学率验收时是1.47%,上学年是1.83%,虽有所反弹,但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的控制水平。个别地区辍学率较高,2000年顺昌县全县初中辍学率为2.2%,有 5个乡镇超过3%,洋口乡高达5.58%。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福建省于1998年率先在二片地区通过“普九”,验收后,各级政府对巩固提高工作是十分重视的。基本实现了重点不转、力度不减、措施有力,有关“普九”的主要指标继续提高。
二、若干政策,性问题的建议
1、关于教育投入问题
福建省近三年教育费附加的征收逐年减少,集资捐资逐年减少,校办企业的收入逐年减少。如1997至1999年,顺昌县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的额度依次是503万元、244万元、243万元;南平市是509.2万元、315.87万元、299.34万元。顺昌县集资捐资的经费依次是834.7万元、559.4万元、580.1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捐资额度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影响,认识动摇;二是征管方式改变。以往是由粮食部门在征粮时代征,1998年起改由乡镇干部入户征收,困难大大增加,很难足额征收。目前各级领导最担心的是从明年起费改税政策全面推行后能否保证农村 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减。目前国家考虑费改税后返还教育的经费额度比近年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有所提高,但远低于附加加集资、捐资经费总和。福建省目前在校舍建设方面欠款达到9.5亿元。建议省政府密切注视这一情况,并和有关部门协商,采取积极对策。
2、关于生师比问题
南平市的顺昌、邵武、武夷山中小学的生师比普遍偏低或过低。顺昌县生师比:小学13.4:1,初中13.9:1;邵武市生师比:小学15.1:1,初中17.6:1;武夷山的生师比:小学13.9:1,初中17.1:1。其中,小学生师比同国家规定的22-24:1相比,明显偏低。邵武市水北镇多数村小的生师比普遍低于10:1,据介绍生师比低的原因主要是山区人口稀少,校点很难集中,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因此三县市从实际出发作出规定:在校生在百人以下的学校,教师按7人配备。这个规定比较符合实际。
3、关于初中学生中途问题。
初中学生流失是目前“普九”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学习跟不上,厌学;三是家长、监护人缺乏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一般来说,流失主要发生在一年级升二年级和二年级。据反映,这一时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各地在小学教育中已普遍取消了留级和升初中取消考试划片入学。由于学生水平差距大,不仅给初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使跟不上班的学生、厌学的人数显著增加;二是在高校扩招、大学收费标准普遍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村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升不了大学,就是考上了大学也念不起,不如早些回家干活。
针对原因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保证必要的质量水准,抓好初中差生教育,以降低初中辍学率。
(4)关于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问题
福建省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省政府在三年里召开了四次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学业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制定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二是贯彻教育部有关“减负”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加强了督导检查工作;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第一批确定的700所薄弱学校的建设计划已基本完成;四是普遍为农村学校划地,建设学农基地;五是以教研开路,发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草。顺昌二中、邵武一中、实验小学、武夷山实验小学在课堂改革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改草还仅限于在少数重点校、实验校开展,多数学校动静不大;从教师队伍看,刚毕业的教师积极性较高年纪较大的教师虽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知识陈旧,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一般不太熟悉,在教改方面显得被动。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政府、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应有所侧重,政府主要是明确政策、创造大环境、保证条件、提供具体指导;学校的责任主要是执行政策、把学校办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教研、推动教改、组织交流;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育人。
督导检查组成员:李仁和 杨学为 颜 振 董正南
2000年12月10日
附件3:
西藏自治区“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9月19日至29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四人对西藏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调研组在藏10天时间,主要去了林芝地区、日喀则市和拉萨市的一区两县,听取了所到之处政府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情况介绍,深入到地市、县、乡镇、村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共考察了26所学校,召开了14个座谈会,最后与自治区教育厅交换了意见。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西藏教育的基本情况
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只有少量的寺院教育和私塾教育,现代教育几乎是空白。和平解放后,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制定了科教兴藏战略,规划了教育发展蓝图,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从1995年开始的对口援藏工作也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目前西藏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等较为齐全的现代教育体系。
西藏作为全国“两基”规划三片地区,“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普六”和“普三”、“普四”。目前全区有1个县级单位(拉萨市城关区)实现了“普九”,人口覆盖率为 5.5%;有 28个县级单位实现了“普六”,人口覆盖率为44.4%,有8个县级单位达到了现阶段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在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西藏教育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基本经验是:坚持中央的扶持、兄弟省市的援助与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相结合,坚持教育的改革发展与西藏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相结合,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以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西藏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西藏基础教育几十年发展的成绩巨大,但因起点低、基础差、教育成本高、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发展水平低,“两基”任务艰巨。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8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1%近16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只有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5%近60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高达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普六”、“普九”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相当艰巨。
小学、初中入学率低是妨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主观因素是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传统观念浓厚,认为娃儿上不上学长大都种田放牧,没必要花钱上学。客观因素是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方便,住宿制学校条件差,还要增加家庭开支,农牧民不愿送子女上学。
(二)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由于西藏的教育经费主要靠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各级财政只起出纳作用,基本上能保住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几乎没有。为扩大招生规模新建、改建校舍,许多县举债“普六”。更多的县(约占全区三分之二左右)小学仅达到“一无两有”的要求,校舍不配套,教师办公、住宿和学生住宿的条件极为简陋,更谈不上实验室、专用教室、操场等设施和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食堂,学生每周自带干粮,架三块砖烧把牛粪热热或喝口凉水吃块粘粑就算一顿饭。近年来达赖对送到他的学校读书学经的学生实行“五免”(免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服装费),日喀则地区送子女出去读书的问题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就有200多人。
(三)师资匮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西藏全区初中的生师比为10.66:1,大大低于国家编制标准(17:1)。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7%、77%,均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中小学缺少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派教师难,致使这些地区产生了大量代课教师。如日喀则地区现有中小学生9.2万人,有专任教师3800人,民办、代课教师1800人,尚缺教师2000人。由于缺少经费和教师缺编,教师培训的机会很少。
(四)管理水平低。近几年经过努力,全区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 80%,中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 85%。但由于长期以来西藏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人们的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的现象相当严重。
三、对西藏发展教育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在拉萨时期,正是李岚清副总理和陈至立部长等领导同志视察西藏不久,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无不欢欣鼓舞,一再向调研组表示感谢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对西藏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尽快研究落实李岚清副总理、陈至立部长等关于加快西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示,把西藏教育推上一个新阶段。结合在西藏的调研情况和西藏各级领导反映的意见,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积极推进“普九”、“普六”和扫盲工作。西藏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西藏面临的“两基”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继续坚持重中之重的地位,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结合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尽快改善农牧区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农牧民送子女入学,并采取切实措施,资助贫困农牧民子女上学。建议国家和自治区提高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助学金和寄宿制生活费标准,使农牧民子女上得起学,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
(二)支持西藏大力推进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农牧民人口占86%,全区35万中小学生中的90%也在农牧区。农牧区每年6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只能返乡当农牧民。农牧区教育能否适应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直接关系到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在西藏调研期间,西藏正好召开全区农牧区教育综合改草工作会议。会议针对西藏的特点,要求各地调整教育结构,以创新思维创造适合农牧区实际的办学摸式,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发展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我们认为,西藏的思路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符合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应予以充分肯定。我部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指导,注意总结经验,并在制定有关政策和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