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年末存款余额达到14764亿元,增长28%。全年城镇新建住宅2.7亿平方米,农村新建房屋5.7亿平方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上升,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各位代表! 一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基本上完成了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1993年的各项任务。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一切关心、支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友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中还有缺点和不足,前进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物价上涨幅度比较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对社会丑恶现象打击不够有力;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中存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政府机关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影响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这些问题十分重视,已经并且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中共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今年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基本方针,这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共中央强调指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国内外情况来看,现在我国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及时发现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94年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一年,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一年。今年的经济工作,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技术进步,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这个要求,今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在连续两年增长13%的基础上,安排这样的速度是比较合适的。只要我们能够再连续若干年保持8%-9%的增长率,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能继续走盲目追求产值速度和扩大投资规模的老路。”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些条件已经偏紧,“瓶颈”制约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改革又需要比较宽松的环境。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既看到有利条件,又重视不利因素,力求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发展速度。各地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不要竞相攀比,盲目追求产值。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农业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应直接关系物价的稳定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关系市场的开拓。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确保粮食和棉花产量稳定增加的基础上,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保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和棉花定购价,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增加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并引导集体和农民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和综合开发;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在稳定粮食棉花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国家准备重点扶持500个商品粮大县、150个优质棉大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继续实行科教兴农,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人才,稳定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机构,积极防治病虫害,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并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认真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在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的7年时间里,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发展经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基本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这个计划一定能够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要十分爱惜和重视保护耕地,继续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推进供销社体制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