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2011年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的通知

  六、努力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科普宣传
  14. 做好IPCC及公约有关工作。发挥IPCC牵头组织作用,联合各部门,多渠道组织并支持中国作者完成AR5 编制任务。多部门合作完成《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和《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两个特别报告的政府评审。积极参加IPCC管理机制改革,组织好IPCC第33、34次全会及各工作组全会中国代表团参会工作。推进坎昆会议关于适应有关成果的分析和落实工作,结合长期目标等关键科学问题进展,做好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科学支持及谈判工作。
  1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结合气候变化对外工作总体需求,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培训项目,推进气候变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完成好局领导参与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有关支持工作,积极参与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加强北京气候中心能力建设。
  16. 广泛开展教育培训与科普宣传工作。组织好第八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省级气象部门的技术方法与政策分析专题培训工作。多形式、多角度地广泛开展气象部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宣传,展示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着力开展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摄制编辑多语种《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1》宣传片和画册等宣传材料,编制“气候变化动态”,出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英文版),编制面向南非德班气候变化会议的“回声”专刊。利用报纸和网络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

  附件:中国气象局2011年气候变化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主要工作具体计划组织单位执行单位预期成果
一、着力提高气候变化监测能力
(一)加强和完善气候观测能力1.    确定国家基准气候站布局观测司气象探测中心抓紧完成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站点调整和新建站点的遴选工作。
2.    加强GCOS高空站业务观测能力观测司气象探测中心完善7个GCOS探空站高空观测业务,进一步提高观测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
3.    加强和改善气候敏感区和影响关键区观测能力观测司气象探测中心完成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总结工作。
观测司华南各省局进一步弥补和提升南海海洋气象监测能力,在南海建设30个海岛/平台/船舶自动气象站。
中国气象局工作组(减灾司、计财司、观测司、预报司)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省级气象部门落实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加密布设一批自动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启动局地天气雷达和移动雷达建设,重点增强灾害易发区降水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着力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
减灾司观测司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探测中心粮食主产省局在增产千亿斤粮食规划的重点县加强农业气象干旱和土壤墒情监测和服务能力,新建6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二)增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能力4.    继续推进大气本底站建设观测司计财司科技司气科院发挥好WMO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标校中心作用。完成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系统一期项目建设,提升大气本底站主要温室气体在线和采样观测能力以及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标校分析能力。针对本底站能力建设,上报半年进展报告。
5.    增强关键区域温室气体观测能力观测司计财司科技司气科院广东、陕西、浙江、山西省气象局改善温室气体观测不足现状,组织申报二期工程,重点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5省8市低碳试点地区温室气体等观测能力;召开专题研讨会,建设成果及时报送进展报告。
6.    推进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化观测司气科院气象探测中心制定大气成分观测规范和业务规章制度,推进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化。
7.    增强卫星星载温室气体监测能力观测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完成FY-3号后续卫星星载温室气体监测仪器研制年度任务,启动二氧化碳科学实验卫星地面系统建设,定期发布FY-3A、B星大气成分监测业务产品
(三)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重要气候过程监测8.    继续完善气候要素监测预报司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增强对我国极端事件和重要气候异常过程的监测能力,增加和填补陆地和冰雪圈层的气候异常的监测,开展欧亚区域基于卫星产品的植被、积雪的监测,提高监测的稳定性、代表性,增强对不确定性的定量描述。
9.    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司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体系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集,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2.0版,并在国家级和省级形成单站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监测业务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候变化预测预估能力
(四)提升气候预测业务能力10.  开展现代气候业务试点预报司国家气候中心试点省气候中心贯彻落实《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根据服务需要及时开展旱涝、冷暖等气候趋势预测会商和服务。实现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并在上海、甘肃、辽宁、江苏、浙江试点应用。研发动力与统计客观集成预测技术并在天津、山东和广西试点应用。加强国内外气候预测模式产品的综合应用,发展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方法并在区域中心投入试用。探索、发展月内重要过程气候预测和流域气候预测业务并在辽宁、陕西、湖北试点应用。建设气候预测检验和综合气候业务平台。
(五)增强气候变化预估能力11.  加大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力度预报司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按照年度计划,重点改进大气、海洋和陆地分量模式的关键耦合过程,提高空间分辨率。发展适用于东亚地区的气候预测预估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提高温室气体新排放情景下未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预估能力,特别是增强气候模式对高温、强降水、沙尘暴等极端事件的模拟和预估水平,提升对全球、亚洲、中国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预测水平。
三、着力提高气候变化评估能力
(六)加强影响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12.  开展重点区域、流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 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区域中心省气候中心气科院继续开展全国八个区域和重点流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完成对重点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评估研究,启动对黄河、珠江、辽河流域评估报告编制工作。提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能源、人体健康和基础设施等影响及脆弱性的定量评估、分析和预估能力。
13.  开展气象灾害影响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试点,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化减灾司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辽宁、甘肃、河南、湖南、云南省局继续推进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组织国家气候中心和辽宁、河南、湖南、云南、甘肃省开展干旱对水资源影响定量评估试点,建立干旱灾害影响定量评估指标、技术方法、业务流程和以GIS为平台的业务系统。
福建、湖北、广东、安徽、江西省局开展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分析研究,组织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开展省级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试点,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和评估模型,规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流程。
14.  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减灾司国家气象中心省级气象部门组织24个粮食主产省(区)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15.  着力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预报司法规司省级气象部门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区域经济开发项目和城市规划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城镇规划、核电选址、桥梁选址、输变电线路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管理和技术交流,开展论证成果质量、论证能力建设的检查和评估。提升省级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能力。
(七)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16.  推动全国气候区划工作预报司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加强气候区划技术方法研究,制定现代气候区划指标体系,推动第三次全国气候区划工作。
17.  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减灾司局办公室气科院省级气象部门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启动全国空中云水资源调查评估以及作业效果评估业务化试验,加强农业水库增蓄、水利发电、生态环境治理等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18.  完成第四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预报司观测司计财司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探测中心省级气象部门完成第四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推进风能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报成果的深层次应用,建设风能预报系统,开展风电场实时预报服务。
19.  启动全国太阳能资源详查工作预报司观测司计财司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探测中心省级气象部门加强与财政部和能源局的沟通和协调,争取批复全国太阳能资源详查项目,启动太阳能详查工作。
20.  开展风能太阳能预报服务试点预报司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北京、辽宁、湖北等省市局开展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试点,建立风能太阳能预报系统和预报业务服务流程,在试点风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展服务。发展基于BJ-RUC的风电功率预报系统,在内蒙古等地试运行并为电力调度部门和风电场运行提供实时服务。
四、着力提高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
(八)深入开展气候变化科学和影响评估研究21.  组织并实施好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气科院培训中心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组织在全球典型干旱、全球变化与气候灾害、天文等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申报2011年度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973项目课题“积雪和冻土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树轮与千年气候变化研究”、重点项目“中国近百年气候年代际变化机理数值模拟研究”项目,组织实施好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与评估”和“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项目,定期上报进展报告。认真组织凝练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22.  发挥好公益类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解决气候和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作用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科院组织实施好中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中国高空气候变化监测检测、气候系统模式关键技术与比较、中国及亚洲地区近千年地面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集研制和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性评估等行业专项研究工作,不断加强对气候变化事实、成因及其影响的认知;按合同完成年度研究任务。
23.  发挥好局气候变化专项解决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问题的作用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区域中心省级气象部门全面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关键技术研发,有效开展适应对策研究;有针对性提供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材料;按合同完成年度研发任务。
24.  完成面向IPCC第五次评估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试验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继续开展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完成模拟实验,向IPCC提交模拟结果。上报模式研发季度进展报告。
(九)切实推进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25.  推进气候变化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预报司科技司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开展全球及中国地区关键气候要素均一化观测资料集的研制工作。指导各省开展基础气候要素均一化数据集的研制工作。完成长时间序列的云量和气溶胶含量等卫星观测数据集建设的年度任务。
26.  更新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初步完成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2011-2030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及使用说明,形成3.0版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
(十)组建技术过硬的科技创新团队27.  组建国家级专业队伍科技司人事司气候变化中心在局气候变化中心组建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与适应对策、决策服务专业团队,在科学研究、业务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切实发挥国家队引领作用。
28.  组建省级研发队伍省级气象部门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组建1-2支气候变化专业研发与服务团队,增强深入参与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能力,为经济建设、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五、着力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支持保障能力
(十一)在国家系列行动部署中发挥重要作用29.  参与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工作科技司 积极参与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协调联络办公室工作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30.  积极参加国家有关政策、措施、法规制定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积极参加“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编制,参加国家气候变化立法等工作。
31.  完成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有关工作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完成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和宣传工作。
32.  加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工作 观测司气象探测中心发挥委员会在科学咨询和决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组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专家组秘书处,修订完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举办年度工作会议。
33.  发挥好局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科技司领导小组成员其它职能司气候变化中心召开2次局领导小组会议,谋划全局工作。完善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制,做好协调、沟通和服务工作,召开6次办公室工作会议。
34.  完善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运行机制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召开理事会会议,召开气候变化中心联络员会议,加强各理事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推进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建设,年底推出绿皮书。
35.  印发《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省级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研讨、谋划“十二五”我局气候变化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完成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36.  制定年度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省级气象部门面向当前工作重点,制定中国气象局2011年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气候变化中心各成员单位、各省级气象部门分别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37.  启动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工作,继续做好《气候资源条例》立法工作法规司预报司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启动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气候资源条例》送审稿,力争年内报国务院。组建全国气候和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气候变化标准建设。
38.  发挥气候变化中心对区域、省级气候变化工作的技术指导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加强对区域、省级气候变化工作的技术指导。以综合影响评估为重点,发布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评估方法(3.0版);配合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3.0版)的推出,组织2次区域气候变化工作交流研讨会,加强对省级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导。
39.  增强省级气象部门服务地方工作能力科技司省级气象部门省级气象部门要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科学规划省级气候变化工作。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在极端事件分析、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主动参加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机构组建、政策制定,参与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实施和低碳试点工作。
(十二)认真做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40.  组织召开工作会议、研讨会,组织撰写材料科技司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培训中心进一步理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和流程,充分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咨询作用。协助专家委员会组织气候变化综合研讨会,就气候变化科学最新进展、“十二五”国内应对战略以及德班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形势等重大问题组织专题,形成专家委员会咨询报告。构建基础数据库、文献资料库。
(十三)强化气候变化决策服务工作41.  加快推进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建设预报司计财司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推进气候变化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基础业务服务能力。
42.  着手构架中国气候服务框架减灾司预报司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结合各类专项和综合的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模型,重点面向农业、水资源、卫生、能源以及重大工程等决策者或敏感行业用户,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提供技术服务,将气候服务信息融入各部门决策和工作部署中,提高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43.  编制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科技司预报司观测司气候变化中心完成“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年度编制工作
44.  为国家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科技司气候变化中心挖掘相关科技计划、气候变化专项等的成果,结合国内部署和需求,针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灾害管理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热点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
45.  为地方提供有针对性决策服务信息科技司省级气象部门各省级气象部门要选取重点行业作为突破口开展服务工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决策服务和科技咨询,为经济建设、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六、努力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科普宣传
(十四)牵头做好IPCC及公约相关工作 46.  加强IPCC国内组织协调科技司国际司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多部门,组织中国作者完成好IPCC AR5 编制任务;积极参加IPCC管理机制改革,组织好IPCC第33、34次全会及各工作组全会中国代表团参会工作。
47.  完成特别报告评审科技司国际司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好“可再生能源”及“极端事件风险管理”特别报告的政府评审。
48.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科技司国家气候中心认真参与南非德班气候变化会议与会方案制订和谈判工作,开展国际气候变化大会技术服务和成果评估,为气象局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应对工作布局提出建议,扩大服务于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广度和深度。
(十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4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科技司国际司国家气候中心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合作研发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培训项目,推进气候变化双边和多边合作。
50.  完成局领导参与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支持工作认真组织,做好相关会议服务材料和技术支持。
51.  参与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国际司减灾司预报司国家气候中心参与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发展的有关活动。逐步将北京气候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区域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中心。
(十六)广泛开展教育培训与科普宣传工作52.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素质教育和培训人事司培训中心针对各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开展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和政策分析等专题教育、培训工作。
科技司国际司国家气候中心培训中心组织好第八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
53.  增强全民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宣传工作科技司华风影视集团气象出版社继续摄制编辑多语种《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1》宣传片和画册,在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散发。
培训中心编制“气候变化动态”,印发45期。
国家气候中心出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英文版),完成中文6期、英文4期。
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华风影视集团气象报社编制气候变化动态-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回声”专刊,会议期间及时发送大会及有关人员参阅。
局办公室科技司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华风影视集团联合媒体,利用报纸、期刊、网络、影视等多种载体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宣传和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开展2期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活动,摄制12集高清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完成气候变化子网站建设。
气象报社继续开设“减缓适应气候变化”专栏;配合德班气候变化大会制作宣传专题。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华风影视集团气象学会气象报社省级气象部门利用重要活动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宣传周、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