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生物中重金属关键先进监测技术研究。选取典型环境生物样本,研究环境生物样品采集、监测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技术。
(5)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大气颗粒物、水、土壤、沉积物和生物等环境介质中砷、汞、铅、铬、镉、锡等重金属污染物化学形态监测分析技术。
(6)重点防控重金属关键先进监测技术与方法示范研究。对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示范化应用研究,建立适用于我国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方法多样化的先进重金属监测技术。
8、铟提取过程污染控制与管理方案研究
目标:针对我国铟提取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对策开展研究,明确我国铟提取行业环境风险来源及危害特征,探索最佳可行铟提取及最佳可行技术,推进行业风险控制,明确环境管理方案,为推进铟提取过程中环境污染及环境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铟提取过程环境风险识别及环境安全评价方法;(2)铟提取过程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3)铟提取过程环境风险控制指南;(4) 铟提取过程污染控制对策及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1)铟提取过程产生的环境风险识别及环境安全评价; (2)铟提取过程污染风险控制技术研究;(3) 铟提取过程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9、矿冶药剂重金属复合污染及其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目标:明确各类环境介质中矿冶药剂与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提出矿冶药剂排放污染物及污染源清单,建立矿冶药剂量化分析检测技术体系,明确矿冶药剂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评估环境与健康风险,提出复合污染控制对策。
主要考核指标:(1)矿冶药剂排放污染源清单、污染物清单、污染现状调查报告;(2)矿冶药剂量化分析检测技术方案;(3)矿冶药剂污染物排放标准及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建议稿;(4)矿冶药剂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技术建议稿。
主要研究内容:以有色金属采选冶中心区及重金属污染河流为研究对象,调查矿冶药剂与重金属污染现状,建立流域污染源及污染物分布图;研究矿冶药剂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探讨矿冶药剂重金属复合污染机理及迁移转化规律,解析复合污染成因;评估矿冶药剂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环境与人类健康风险,提出污染控制限值与风险防范措施;提出污染控制重点、措施以及矿冶药剂生产与使用清洁生产标准的建议。
(六)核与辐射安全领域
1、福岛核事故后的国际核安全法规技术研究和趋势分析
目标:针对福岛核事故启示,利用我国现有核安全法规基础,结合国际先进核能国家经验,充分发挥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制定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我国新的核安全要求,并符合国际统一安全标准。
主要考核指标:(1)核安全法规现状和福岛改进需求调研报告1 份;(2)我国新核安全要求研究报告1 份;(3)和国际核安全标准一致性分析报告1 份。
主要研究内容:(1)我国核安全法规现状调研报告;(2)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核安全法规改进研究;(3)国际核安全标准发展趋势研究;(4)我国新核安全要求研究。
2、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措施的技术要求研究
目标:调研国际上实施或拟实施的有关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的改进措施;研究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措施的技术要求,建立针对运行和在建核电厂的改进项通用技术要求。
主要考核指标:(1)核岛设施及厂房防水封堵的技术要求;(2)移动泵和注水管线设置的技术要求;(3)移动电源及设置的技术要求;(4)乏燃料储存水池监测的技术要求;(5)消氢系统改进的技术要求;(6)应急控制中心可居留性及其功能的技术要求;(7)环境监测和和应急监测措施改进的技术要求;(8)应急准备改进的技术要求;(9)多堆厂址如何制定应急计划。(10)外部灾害预警的技术要求。(11)二级概率安全分析、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技术要求
(12)完善或编制严重事故管理导则技术要求
主要研究内容:(1)可能需要实体改变和现场施工的核电厂改进技术要求;(2)需要补充分析的核安全专题技术要求草案;(3)运行和在建核电厂改进项可行性调研分析。
3、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政策方法研究
目标:通过调研国内外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现状,探索适用于我国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的措施方法,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技术保障,推动我国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向常态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主要考核指标:(1)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现状调研报告;(2)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政策制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3)编制核安全公众宣传科普读物;(4)编制国际核安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报告;(5)编制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技术指导文件。
主要研究内容:调研国内外核安全公众参与程度及公众接受度;调研国内外核安全公众参与、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现状;调研国内外核安全公众宣传传播策略;调研国内外核安全公众参与、公众宣传、信息公开管理措施;调研核安全公众参与、公众宣传、信息公开政策制定风险和评估体系;研究编写公众易于接受的公众宣传科普读物。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将来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技术基础。
4、核电厂外部事件安全裕量评估
目标:对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厂安全重要物项应对地震、洪水、龙卷风、外部爆炸、飞机撞击等外部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设计基准和防护设计进行评估,研究分析现有核电厂抵御这些外部事件的实际能力和选址与设计中所具有的安全裕量,为核电厂的安全监管和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并为核电厂遭遇极端外部事件时的应急应对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资料。
主要考核指标:(1)核电厂抗震设计的安全裕量评估报告;(2)核电厂防洪设计的安全裕量评估报告;(3)核电厂防龙卷风设计安全裕量评估报告;(4)核电厂抗御外部人为事件安全裕量评估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1)核电厂地震安全评价中的安全裕量分析评估;核电厂安全重要物项抗震设计中的安全裕量分析评估;(2)核电厂防洪设计基准的安全裕量分析评估;核电厂防洪设计中的安全裕量分析评估;(3)核电厂龙卷风设计基准的安全裕量分析评估;核电厂抗龙卷风设计中的安全裕量分析评估;(4)核电厂抗御外部人为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5、滨海核电厂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方法研究
目标:福岛核事故造成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水环境中,而我国对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影响研究较为薄弱。在调研分析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核电厂址特征和可能的释放源项特征,初步建立滨海核电厂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方法。
主要考核指标:(1)国内外滨海核电厂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方法调研报告;(2)我国滨海核电厂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方法构建;(3)具体核电厂典型事故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1)调研国内外放射性物质在近岸海水中迁移弥散的研究方法和放射性物质通过海水途径对环境的辐射效应评价方法,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2)归纳我国滨海核电厂址环境特征和源项释放特征等影响事故后果的关键因素,以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基础,结合核电厂应急的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建立我国滨海核电厂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方法。(3)选取具体核电厂址,分析厂址环境特征和可能的源项释放特征,用构建的事故状况下近岸海水中放射性后果评价方法评价不同典型事故情景下的辐射效应后果。
6、核电厂周边人口中心与人员撤离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
目标:本项目围绕“核电选址与应急”这一具体应用背景,结合核辐射扩散的有关理论,研究核辐射对人员撤离行为的影响及其规律,有针对性的解决“核电周边人员应急撤离的虚拟现实模拟”这一关键问题,实现核电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能力的量化计算与评估,同时对核电厂外围地带的人口中心进行量化分析,为核电站选址、应急计划区规划、应急预案制定评估和核事故应急决策等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主要考核指标:(1)开发“核电周边人员应急撤离虚拟现实模拟系统”;(2)以一个运行核电厂址为例,进行该厂址周边人员应急撤离能力的量化评价,并完成应急撤离道路、应急撤离方案适宜性评估报告;(3)运行核电厂应急撤离能力量化评价方法;(4)新建核电厂址应急撤离适宜性量化评价方法;(5)核电厂周围人口中心的界定准则。
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结合核辐射扩散的有关理论,研究核辐射对人员撤离行为的影响及其规律,开发“核电周边人员应急撤离的虚拟现实模拟系统”;(2)选取一个已投入运营或在建的核电厂址,对其应急计划区周围的人员撤离能力及应急撤离道路、人员撤离方案进行量化评估,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3)选取一个选址阶段的核电站,针对其周围的厂址特征,对其周围人员的撤离能力进行评估,对厂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4)对我国核电厂周围人口分布进行调研,结合国内外现状,给出一个确定人口中心的准则。
7、核电行业放射性废水排放控制与管理支撑技术研究
目标:通过对不同堆型核电厂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处理工艺、废液量、排放浓度等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研究比较国内外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提出进一步降低放射性废水排放的技术方案,强化健全国家放射性污染物减排的综合技术能力,提出完善和加强核电站放射性污染减排的管理建议。
主要考核指标:(1)编制核电项目放射性废水污染物减排的最佳可行技术指南;(2)完善和加强核电站放射性污染减排的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