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考核指标:(1)采用β射线原理、TEOM 微震荡天平原理以及光散射原理PM2.5/PM10 自动监测方法标准量值传递关键性能指标及其限值;(2)我国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标准量值传递与传递技术方案;(3)我国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质量保证/控制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国际通用的β射线原理、TEOM 微震荡天平原理以及光散射原理PM2.5/PM10自动监测方法,在我国选择不少于4 个典型气候区域和地理区域,研究确定其差异性和适用性,以及不同PM2.5/PM10颗粒物浓度条件下的差异性和适用条件;开展不同原理的颗粒物监测的标准量值传递与传递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流量与标准膜的传递);研究确定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和质量保证/控制方法研究。
3、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和业务化运行方法研究
目标:针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状况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化应用的需要,开展基于分区的卫星遥感近地面PM2.5 浓度反演技术攻关和业务运行方法研究,建立相关标准规范,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1)我国中东部地区卫星遥感PM2.5分区监测模型;(2)高精度卫星遥感PM2.5 浓度反演方法;(3)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 遥感监测业务运行方法;(4)卫星遥感分区监测PM2.5 标准、规范。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我国中东部地区卫星遥感PM2.5分区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卫星遥感监测PM2.5 分区监测模型;建立我国中东部地区基于分区的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及PM2.5 反演方法,实现高精度近地面PM2.5 反演;开展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 遥感监测业务数据源、业务运行方式、业务管理模式研究,建立一套PM2.5 遥感监测业务运行体系;开展卫星遥感分区监测PM2.5 的规范研究,制定相关技术的标准、规范,指导环保监测及污染防治工作。
4、柴油车尾气细颗粒物(PM2.5)减排和监管技术研究
目标:对我国柴油车尾气细颗粒(PM2.5)排放清单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柴油车尾气PM2.5 的减排技术途径,研究其监管技术方案,为大气PM2.5 减排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2)我国2010 年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3)不同控制方案的柴油车尾气PM2.5 减排费效分析结论;(4)柴油车尾气P PM2.5 减排的监管技术方案及政策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实车道路和台架测试及模型模拟研究,确定油品硫含量、车型及技术水平、行驶工况等因素与柴油车尾气PM2.5排放因子的关系,建立2010 年我国柴油车PM2.5 排放清单,预测2015 和2020 年基线情景下的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研究提出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调研评估发达国家和地区常用的柴油车PM2.5 减排技术和措施,研究其实际成本和减排效果,分析不同控制方案的费用效果,提出优化的柴油车PM2.5减排技术途径;研究有效应用各类排放控制先进技术和清洁车用油品的监管技术措施,提出强化我国柴油车PM2.5 减排的监管技术方案及政策建议。
5、北京市交通流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研究
目标:以北京市为目标城市,建立基于实时交通状况的交通源高时空分辨率的动态排放清单,实现交通排放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PM2.5和臭氧浓度贡献的定量解析,为国家和地方制定并实施与交通相关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提供科技支持。
主要考核目标:(1)城市交通流与污染物排放的定量耦合关系及确定方法技术导则(建议稿);(2)基于实时交通流状况的城市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3)交通排放源对PM2.5 和臭氧浓度贡献的定量解析;(4)基于城市交通流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建立基于实时交通状况的城市交通排放源估算和预测模型,改进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的处理程序,研究确定基于实时交通流状况的城市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建立方法并形成技术指南;开展交通排放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PM2.5和臭氧浓度贡献的定量解析研究,研究提出城市交通流与污染物排放的定量耦合关系及确定方法技术导则;提出基于城市交通流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建议。
6、城市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监管机制研究
目标:研究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确定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并定量评估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出大气污染物减排途径以及监管机制建议,为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及清单编制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技术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建立茶浴炉、烧烤、平房面源等低矮面源SO 2、NO x、颗粒物(PM 10、PM 2.5)、VOC s 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确定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建立低矮面源活动水平调查方法,开发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并选择2-3 个典型城市编制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定量评估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提出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减排途径和排放监管机制政策建议。
7、典型工业源排放特征谱数据库建立及源解析评估
目标: 以冶金、建材、石化等典型工业行业为对象,建立典型工业源排放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源特征谱数据库,识别各类源对二次污染物的生成贡献。
主要考核指标: (1)冶金、建材、石化等典型工业源排放特征谱的采集与测试规范;(2)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的PM 和VOC 源排放特征谱数据库; (3)各行业基于组分的PM 和VOC 源排放清单及二次污染物生成潜势。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中的主要工艺过程污染物的产生机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源特征谱采集和测试方法和规范; 通过对典型工业源排放工艺过程的测试,建立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源特征谱数据库;基于源特征谱数据库,分析各类源的示踪成分,尤其是有机示踪成分;建立各行业基于组分的PM 和VOC 排放清单,识别各类源对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潜势;将建立的数据库应用于典型地区,进行受体模型和源解析示范研究,对数据库进行评估和验证。
8、城市大气监测用20 种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研究
目标:开展城市大气监测用20 种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研究,为臭氧前体物气体监测与管理提供仪器校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和量值溯源必需的实物标准样品技术支撑,为我国典型区域光化学污染与灰霾成因研究和综合控制提供测量标准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1)20 种臭氧前体物(涵盖烷烃、烯烃和芳烃)混合气体标准样品1 项;(2)组分不少于20 种,浓度水平为ppm 级,定值不确定度不大于10%;(3)申报国家标准样品编号。
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臭氧前体物气体标准样品制备和分析技术,建立臭氧前体物气体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和分析方法;(2)研究不同气瓶内壁对臭氧前体物气体组分的吸附特性,开展气瓶转移实验,筛选适合臭氧前体物气体标准样品制备的气瓶;(3)研究臭氧前体物气体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确定气体标准样品的最低使用压力和使用有效期;(4)研究量值评定技术及溯源性,确定气体标准样品的不确定度;(5)与国际同类标准样品之间的量值比对研究。
9、我国南部、西南部空气污染物跨界输送及应对战略研究
目标:在我国南部、西南部的跨界污染物输送路径开展空气污染物的长期和加强观测,掌握空气污染物和短生命周期气候辐射强迫污染物在青藏高原的污染状况和传输路径,为制定中、长期区域空气污染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我国区域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环境国际合作提供科学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1)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少于1 年的地面和遥感观测数据集;(2)基于气象和大气物理、化学特征的青藏高原、印度洋季风和热带东风带的区域空气污染模式;(3)南部、西南部空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4)我国南部、西南部区域空气污染防制对策及环境国际合作对策。
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南部的背景地区对PM 10、PM 2.5、SO 2、NO x、O 3 及黑碳等污染物开展不少于1 年的观测研究,在跨界输送显著的季节对空气污染物和短生命周期气候辐射强迫污染物以及边界层气象开展加强观测,建立我国华南、西南、青藏地区较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源清单,研究我国南部、西南部区域重要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传输状况、能见度和辐射影响及其与周边国家PM 2.5、臭氧污染等的相互影响关系;开展空气污染物远距离跨国界传输问题控制对策研究。
10、典型行业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与环境监管机制研究
目标:设计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生产(HCFC-22、己二酸、硝酸)和作业期内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典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方法、技术规范、核算方法和申报制度。开展典型城市工业、交通、建筑、消费等领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环境监管试点,提出相应的管理体制与技术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