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夜间耳鸣影响睡眠,临睡前嘱病人用热水或药水泡脚,或用手按摩两足底涌泉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眠药。睡前切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饮热牛奶。
8.如有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冒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鼻渊的饮食指导
鼻渊(鼻窦炎)患者宜进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饮食,如牛奶、植物油、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忌高脂肪饮食,要戒烟,少饮酒,可饮淡茶。尽量少食或不食肥腻煎炸辛辣食物及豆类、花生、鹅、牛肉、竹笋等。
鼻渊刚做完手术时没有必要进食过多的补品和炖汤,一般可进食瘦肉汤、鸡汤等即可。术后2周可适当进食一些适合自己的药膳。可作为饮食治疗的药材和食物有:杏仁、紫苏、生姜、罗汉果、百合、黄芪、核桃、萝卜、鲜藕、菊花、川芎、青果、丝瓜藤、薄荷叶、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荷叶、绿豆、陈皮、茯苓、淮山药、竹丝鸡、鱼肉、猪肉、排骨、羊肉等,上述药材和食物需按照个人体质及症状选用。
咽喉病的调护
1.保养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开朗、乐观。保持舒畅愉快的精神状态,往往能使精神活动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促进肝、肺和脾胃等脏腑功能得到自我恢复,其病自愈。
2.口腔清洁:对急性喉病患者,宜用金银花、生甘草蒸水,或淡盐水等洗患部,日数次,以保持口腔清洁。同时还可用金银花、野菊花等份蒸水,不时含漱,这不仅能清洁口腔,还有清热解毒之功。
3.劳逸适度: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4.起居有常:顺应气候,春夏宜凉,冬天宜温,温凉适中,切不可因夏天防暑而过于贪凉;冬天防寒而过于贪暖而反致寒、暑之邪侵袭。环境宜清静、清洁,并要注意空气流通,保持新鲜空气。居处不宜潮湿。衣服要随气候的变化而及时增减,使之与气候相适应。
5.合理用药:临证治病,药不可不用,亦不可乱用。对证用药一要抓住时机及时治疗,二是辨证要准,药要对证。无论内治或外治,方药与病情应丝丝入扣,药随证转,祛邪务尽,护正恰到好处,使邪祛正安,病必痊愈。
说明: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可采用小册子、宣传单张等形式。
(三)病房(图略)
三、名中医工作室
干祖望 主任医师、教授。干祖望教授长期潜心钻研中医耳鼻咽喉科,行医70余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耳鼻喉疾病诊疗方法和学术思想。提出“查诊”的理论,认为在耳鼻咽喉科采集病情资料,除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以外,还应该运用查诊,即引进现代医学的专科检查方法,同时用中医的观点进行分析、辨证。他提出了耳鼻咽喉科的“脾胃学说”,认为长期以来耳鼻咽喉科不重视运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是不对的。像慢喉瘖之类疾病,以前医生只知用养阴的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咽喉干燥,不知有些病人咽部干燥是由于脾气不足,津液不能上承而造成的,对于这些病人,用凉性的养阴药只会加重病情,必须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才有效。他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冲击疗法”、“泻离填坎法”,治疗鼻鼽的“脱敏汤”、“截敏汤”,治疗慢喉瘖的“健脾益气法”、“轻清轻养法”等,都被全国各地许多耳鼻咽喉科医师所采纳应用。
四、专科特色标识(图略)
释义:
1.徽号正中为美化的人体头面部:象征耳鼻喉专科。
2.四周围绕的是杏树叶子:象征繁荣向上,不断发展的中医事业。
3.上方是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中文名称,下方为耳鼻喉的英文缩写。
(由江苏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提供)
中医医院肿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图略)
1.科室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于1987年成立,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肿瘤临床科室之一。目前肿瘤科由四个临床科室、一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室组成。科室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拥有周岱翰、陈锐深、林丽珠等全国知名教授。现共有病床144张,每年收治病人数达4千余人次,年门诊量3万余人次。肿瘤科立足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不断拓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中医肿瘤学特色优势,坚持多学科、个体化的治疗理念,注重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视学术传承工作,不断总结老一辈专家的学术经验,注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科研工作规范有序,严格质量控制,科技成绩硕果累累,通过自身的医疗、教学、科研成果与学术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和全国的中医肿瘤学术发展,肿瘤科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电话:36591336(门诊)、36591025(名医诊室)
网址链接 http://www.gztcm.com.cn/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
肺癌
肺癌最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肺癌的病因与正气内虚、烟毒内蕴、邪毒侵肺、痰湿聚肺、气血瘀阻密切相关。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肺癌的虚以阴虚、气阴两虚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肺癌的辨证需注重整体观念,辨证候虚实与辨邪正盛衰。治疗需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疗中注重健脾益气。中医治疗肺癌方法多样,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除应用汤剂治疗之外,还采用中药针剂静脉注射、丸剂、散剂内服、外敷膏药、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使用灵活方便。
预防保健方法主要是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避免致癌因素的长期刺激,戒烟,远离电离辐射等。平素宜心情开朗,起居有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袭肺。饮食调理讲究根据体质、症状等辨证施膳,平素宜饮食清淡,少吃粘腻、辛辣刺激之物。
3.经典论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石瘕生于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肠覃者……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 --《素问》
“内伤生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灵枢?百病始生》
二、病区
(一)走廊(图略)
1.科室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63年,经过40余年努力,已经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一体的重点学科,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并拥有多名国内知名的肿瘤专家,如朴炳奎、孙桂芝、林洪生等。年门诊量10余万人次,年出院2500余人,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外用、化疗、放疗、导管介入治疗、生物治疗及针灸治疗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早期患者治愈率,尽可能减轻晚期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期的目的。2011年,为满足患者需求,广安门医院新建南区肿瘤科,现拥有病床60张,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
2.中医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疗法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属于中医“癥瘕”、“积聚”或“肝积”范畴。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中医认为肝癌是因感受湿热毒邪迁延留滞、饮食内伤、七情郁结等所致肝脾失和,气血痰毒瘀结脉络,日久渐聚积成块停于胁腹而成,病机为以虚为本、本虚标实。辨证治疗以疏肝健脾益气为主,配合化瘀软坚、清热解毒,疗效确切。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保护肝细胞,减少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增生,减少肝硬化的作用,亦能间接减少肝癌发生的机率。对于早期肝癌,中医药配合手术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中医治疗肝癌方法多样,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除应用汤剂治疗之外,还采用中药针剂静脉注射、丸剂、散剂内服、中药介入栓塞治疗、外敷膏药、针灸等多种方法,使用灵活方便。
耳针(耳穴压豆)减轻患者化疗期间的消化道反应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之一。但是化疗药物常 “敌我不分”,在杀伤大量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人体的正常细胞,而且往往会刺激胃肠道粘膜,引起消化道反应。此时可以选用耳针(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脾、胃、食道、交感、大肠、肾上腺等耳穴来减轻其副作用,双耳交替使用,一疗程5~7天,简单方便、疗效确切,且费用不高,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耐受性较好,临床操作性较强。
中药外洗减轻患者“手足综合征”等皮肤反应
手足综合症(HFSR)是指患者使用卡培他滨、厄罗替尼、舒尼替尼等抗肿瘤药物时,出现手掌-足底感觉迟钝或肢端红斑,是一种皮肤毒性的表现,主要发生于受压区域。HFSR的特征表现为麻木、无痛感、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针刺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皲裂、硬结样水泡或严重的疼痛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甚至停药,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这些症状主要是热毒蕴结、脉络不通所导致的。临床发现这类“药毒”经过辨证分型后,使用不同的中药配方煎水外洗治疗,不仅可达到修复皮肤损害的目的,而且不会降低分子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抗肿瘤的作用,可增强患者的信心。
加味双柏散(本院经验方)外敷治疗癌性疼痛
肿瘤患者常伴有疼痛,部分患者非常痛苦,生活质量低下。外用药物敷于体表,可透过皮毛腠理,内达脏腑经络,调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祛除病邪。癌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未发生溃疡者可选加味双柏散(本院经验方,含侧柏叶、大黄、黄柏、泽兰等),加水及蜜糖调煮至稠糊状,摊成厚度约0.5cm的药膏外敷,或煎水熏洗患处,每日1~2次。加味双柏散外敷病患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便实惠,且不加重患者胃肠负担,患者耐受性较好。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由多种原因引起,是一种慢性疼痛,但患者往往兼有暴发性疼痛,发作时间缺乏一定的规律,是肿瘤患者最常见却又最难控制的症状之一,癌痛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在其发病过程中,既存在病理性改变,又存在心理因素;既有“不通则痛”,又有“不荣则痛”。因此,临床应用上述法则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辨证,综合分析,合理配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以发挥更好的疗效。在WHO三阶梯止痛的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辨证选择合谷、足三里、行间、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穴位使经气流通,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穴位敷贴治疗肺癌
肺为娇脏,主气,喜润恶燥。肺癌发病过程中常见脾失健运,痰瘀阻肺,肺失宣降,痰凝气滞血瘀;或燥邪灼肺,肺热阴亏,久病及肾,肾水亏损,耗气伤阴。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传统特色,具有独到优势。该疗法不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又可避免众多药物的不良反应 ,并具有药物的可撤性、用药次数少等优点。肺癌患者选用肺俞、膈俞、胆俞、膏肓等穴位进行穴位敷贴,具有舒经活络、消积散结等作用,疗效较佳。
直肠滴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变化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也与肺的肃降及肾的气化密切相关。初期因湿蕴热、因湿致瘀,中期病久,脾胃气虚日渐严重,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久病及肾,甚则脾肾阳虚或气血阴阳俱虚。大肠癌放疗后局部炎症、疼痛、肿胀者;或大肠癌表现为湿热内阻者;或大肠癌晚期出现肠梗阻、便血、贫血等多种并发症者;这几类患者往往腹胀难忍,药食难下,可使用解毒得生煎(周岱翰经验方)肛管滴注,药用:生大黄20g,黄柏15g,山桅子15g,蒲公英30g,金银花20g,红花15g,苦参20g。将上方药物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有腹痛、脓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栀为山栀炭,加罂粟壳15g,五倍子15g以收敛止血;高热、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30g,芒硝15g以清热利水。直肠滴注除了能起到润肠通便、止痛消肿、收敛止血等作用外,部分抗癌药也可以通过大肠吸收后直达病灶,起到抗癌作用。
3.中医肿瘤历史渊源
早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商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发现。殷墟甲骨文上已经有“瘤”的病名记载。该字由“疒”和“留”共同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这是中医最早记载肿瘤的文献。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昔瘤”、“肠覃”、“石瘕”、“癥瘕”、“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类似,如“噎膈不通,饮食不下”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食管、贲门肿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状。“石瘕生于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些记载的症状与女子子宫内肿瘤相似。“肠覃者……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与腹腔内某些肿瘤相似。这些论述为中医治疗肿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对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也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还提出了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预后判断。
东汉的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指出:“妇人之病……令阴掣痛……或引腰脊……膝胫烦疼……久则羸瘦……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上述有关妇人下腹疼痛的描述,与现今临床上由恶性肿瘤在盆腔内产生了广泛转移与浸润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临床症状相似,特别是“久病羸瘦”,很符合恶性肿瘤晚期所引起的恶病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