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真总结投资参股经营试点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参股经营力度,结合贴息、补助、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等多种有效方式,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努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促进粮食转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以产品或产业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计划扶持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1500个,建设蔬菜、经济林、花卉等高效种植基地550万亩,发展高效水产养殖基地180万亩,扶持流通设施项目554个。通过连续扶持、重点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五、推进机制创新,加强科学管理
(一)建立先建设后补助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按照“民办公助”原则,遵循开发县(市、区、农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根据地方财政资金安排情况、农民筹资投劳情况和开发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补助额,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激发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投资投劳搞开发的积极性。
(二)逐步建立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长效机制。按照“龙头+基地+农民”的模式,加强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统筹安排力度,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合”的开发机制,通过投资参股经营、贴息、补助等多种有效的扶持方式,引导和带动信贷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稳定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长效机制。
(三)积极探索财政支农协调配合投入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载体打造项目平台或产业平台,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支农资金,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以“选准项目”为核心的事前监管,严把立项关,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确保资金用在项目建设上。明确已建成工程产权归属或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强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严肃处罚违规违纪行为。同时,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大力开展培训,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