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环境优化,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20%,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优秀民办博物馆。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的比例达到并稳定在30%,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网络。
--国有博物馆一二三级文物藏品的建账建档率达到100%,国有博物馆风险单位的防火、防盗设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率达到100%。
--完成100个包括文物保护综合技术中心、文物保护修复区域中心、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成果推广服务站在内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架构体系建设。
--博物馆教育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除基本陈列外,博物馆年举办展览数量达到3万个,展示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年观众达到10亿人次。
(二)发展战略
一是推动博物馆体系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博物馆类型、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二是引导博物馆合理定位,强化各具特色的办馆理念,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呈现优势,争创一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博物馆群体。
三是加强博物馆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博物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
四是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五是改革博物馆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博物馆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环境。
六是着力培育一批博物馆发展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博物馆事业整体繁荣。
第二章 发展任务
一、博物馆体系建设
(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博物馆分类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博物馆类型、层次结构,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博物馆体系。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博物馆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提升水平。
(二)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加强标志国家及地方文明形象的重点博物馆建设。实施地市级及文物大县博物馆建设计划,重点向中西部博物馆文化服务资源短缺地区倾斜。鼓励东部地区博物馆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博物馆对西部博物馆对口支援力度。2015年实现每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拥有1个以上功能健全的博物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博物馆实现现代化。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县级博物馆的现代化。
(三)推进各类国家级博物馆建设。整合具有中华文明象征意义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科技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资源,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资源,以及我国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资源,形成充分涵盖和全面反映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国家博物馆群体,发挥博物馆事业的改革发展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