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1. 表中1-21项为标准配置和部分自定配置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2. 表中22-46项为开展本地专项监测工作所需的专项监测仪器设备。
3. 自定购置的1-46项以外的其他专项监测仪器设备也列入。
附表八:
监测站(
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预验收(或验收)评分表
类别
| 分值
| 序号
| 考核项目
| 项目分值
| 考 核 内 容
| 单项分值
| 评分结果
| 评分情况说明
|
机构与人员
| 10
| 1
| 人员编制
| 5
| 人员规模达到相应的标准,有相关文件。
| 2
|
| |
在岗人员数达到标准数量。
| 3
|
| |
2
|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比例
| 5
| 人员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一级站、二级站85%,三级站75%。
| 2
|
| |
高、中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一级站25%、45%;二级站20%、50%;三级站中级50%。
| 3
|
| |
监测经费
| 5
| 3
| 监测站经费
| 5
| 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是否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 2
|
| |
监测经费(不含人员经费)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3
|
| |
仪器
设备
| 37
| 4
| 基本配置
| 30
| 现场查验站内的仪器设备,达到标准中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表4)1-42项规定的配置标准。
| 25
|
| |
现场查验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表4)中43-87项 自定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 5
|
| |
仪器
设备
| 37
| 5
| 专项配置
| 7
| 是否制定了应急监测实施办法并根据需要配备了现场项目的监测仪器以及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表5)。
| 4
|
| |
根据本地的环境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有开展其他相应专项工作所需的基础仪器设备(表6)。
| 3
|
| |
监测
用房
| 5
| 6
| 监测用房面积
| 5
| 监测用房面积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5
|
| |
业
务
能
力
和
水
平
| 30
| 7
| 环境质量
例行监测
| 8
| 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根据工作计划开展监测工作,按时出具监测报告并上报;不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重点检查汇总数据库。
| 8
|
| |
8
|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 6
| 完成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不承担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重点检查汇总数据库。
| 6
|
| |
9
| 监测分析能力
| 10
| 是否具备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特征污染物监测中要求的项目监测能力。
| 8
|
| |
根据环境监测站年度环境监测工作任务要求,有应急监测队伍,具备基本的应急监测能力。
| 2
|
| |
10
| 执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 6
| 是否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各项要求按时报送各类数字型和文字型报告,并严格实行三级审核
| 6
|
| |
质量
管理
| 13
| 11
| 监测分析人员持证上岗
| 5
| 每个项目必须有二名以上监测技术人员同时持有上岗证。
| 5
|
| |
12
| 仪器设备管理
| 3
| 在用仪器设备现场使用记录完整
| 1
|
| |
质
量
管
理
| 13
| 12
| 仪器设备管理
| 3
| 仪器设备检定有效
| 1
|
| |
仪器设备标识及档案管理规范
| 1
|
| |
13
|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
| 3
| 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体系,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质量文件。
| 2
|
| |
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运行,有监测质量日常监督检查记录。
| 1
|
| |
14
| 档案管理工作
| 2
| 档案管理是否符合规范
| 1
|
| |
是否设专人管理
| 0.5
|
| |
是否设有专门档案室
| 0.5
|
| |
合 计
| 100
| |
| |
|
| |
附表九:
省(区、市)地市级、区县级站达标情况汇总表
| 监测站名称
| 在岗现
有人数
| 监测
经费
| 监测
用房
| 仪器设备标准
配置情况
| 监测
项目
| 验收得分
|
地市
级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站总数:
|
|
|
|
|
|
|
地市级站达标比例:
|
|
|
|
|
|
|
区县
级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级站总数:
|
|
|
|
|
|
|
区县级站达标比例:
| -
| -
| -
| -
| -
| 达标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