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7. 网络设备防护(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应删除默认用户或修改默认用户的口令,根据管理需要开设用户,不得使用缺省口令、空口令、弱口令。
b)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c)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d)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1) 通过本地控制台管理主要网络设备时,应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身份鉴别技术;
2) 以远程方式登录主要网络设备,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进行身份鉴别。
e)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1) 口令应符合以下条件:数字、字母、符号混排,无规律的方式;
2) 管理员用户口令的长度至少为12位;
3) 管理员用户口令至少每季度更换1次,更新的口令至少5次内不能重复;
4) 如果设备口令长度不支持12位或其他复杂度要求,口令应使用所支持的最长长度并适当缩小更换周期;也可以使用动态密码卡等一次性口令认证方式。
f)网络设备用户的身份鉴别信息至少应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g)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h)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i)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8.1.3.主机安全
8.1.3.1. 身份鉴别(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1) 口令应符合以下条件:数字、字母、符号混排,无规律的方式;
2) 口令的长度至少为12位;
3) 口令至少每季度更换1次,更新的口令至少5次内不能重复;
4) 如果设备口令长度不支持12位或其他复杂度要求,口令应使用所支持的最长长度并适当缩小更换周期;也可以使用动态密码卡等一次性口令认证方式。
c)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d)应设置鉴别警示信息,描述未授权访问可能导致的后果;
e)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1) 应为操作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
2) 应为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
g)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且身份鉴别信息至少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1) 通过本地控制台管理主机设备时,应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身份鉴别技术;
2) 以远程方式登录主机设备,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进行身份鉴别。
8.1.3.2. 安全标记(S4)
应对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敏感标记。
8.1.3.3. 访问控制(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依据安全策略和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的敏感标记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b)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记录和字段级;
c)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d)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HP Tandem、IBM OS400系列、运行DB2数据库的IBM AIX等专用系统的特权用户除外。
e)应严格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账户,修改这些账户的默认口令;
1) 系统无法修改访问权限的特殊默认账户,可不修改访问权限;
2) 系统无法重命名的特殊默认账户,可不重命名。
f)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8.1.3.4. 可信路径(S4)
本项要求包括:
a)在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b)在用户对系统进行访问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8.1.3.5. 安全审计(G4)
本项要求包括:
a)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应在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和效率的前提,启用系统审计或采用第三方安全审计产品实现审计要求。
b)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审计内容至少包括:用户的添加和删除、审计功能的启动和关闭、审计策略的调整、权限变更、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重要的系统操作(如用户登录、退出)、重要用户(如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系统审计员)的各项操作。
c)审计记录应包括日期和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事件的结果等;
d)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e)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f)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审计记录应至少保存6个月。
g)应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统一安全策略,实现集中审计。
8.1.3.6. 剩余信息保护(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8.1.3.7. 入侵防范(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针对重要服务器的入侵行为检测可通过网络级或主机级入侵检测系统等方式实现。
b)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如不能正常恢复,应停止有关服务,并提供报警。
c)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持续跟踪厂商提供的系统升级更新情况,应在经过充分的测试评估后对必要的系统补丁进行及时更新。
8.1.3.8. 恶意代码防范(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1) 原则上所有主机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不支持的主机操作系统除外;
2) 未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的主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恶意代码防范。
b)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
c)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
8.1.3.9. 资源控制(A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b)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c)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e)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重要服务器的CPU利用率、内存、磁盘存储空间等指标超过预先规定的阈值后应实时进行报警。
8.1.4.应用安全
8.1.4.1. 身份鉴别(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其中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1) 管理用户通过受控本地控制台管理应用系统时,应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身份鉴别技术;
2) 管理用户以远程方式登录应用系统,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进行身份鉴别;
3) 面向互联网服务的系统应当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供用户选择。
c)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d)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e)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8.1.4.2. 安全标记(S4)
应提供为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的功能并在安装后启用。
8.1.4.3. 访问控制(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自主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b)自主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信息安全直接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c)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禁止默认账户的访问;
d)应授予不同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e)应通过比较安全标记来确定是授予还是拒绝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8.1.4.4. 可信路径(S4)
本项要求包括:
a)在应用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时,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b)在用户通过应用系统对资源进行访问时,应用系统应保证在被访问的资源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8.1.4.5. 安全审计(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应用系统应能够对每个业务用户的关键操作进行记录,例如用户登录、用户退出、增加用户、修改用户权限等操作。
b)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审计进程应作为应用系统整体进程中的一部分,并且不能单独中断。
c)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审计记录应至少保存6个月。
d)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e)应根据系统统一安全策略,提供集中审计接口。
8.1.4.6. 剩余信息保护(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保证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应保证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8.1.4.7. 通信完整性(S4)
利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通过互联网、卫星网进行通信时,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8.1.4.8. 通信保密性(S4)
本项要求包括:
a)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通过互联网、卫星网进行通信时,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或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b)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
通过互联网、卫星网进行通信时,应对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
c)应基于硬件化的设备对重要通信过程进行加解密运算和密钥管理。
8.1.4.9. 抗抵赖(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证据的功能;
应用系统的操作与管理记录,至少应记录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及操作类型、操作内容等信息。交易系统应能够记录用户交易行为数据,至少包括业务流水号、账户名、IP地址、交易指令等信息。
b)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接收证据的功能。
应用系统的操作与管理记录,至少应记录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及操作类型、操作内容等信息。交易系统应能够记录用户交易行为数据,至少包括业务流水号、账户名、IP地址、交易指令等信息。
8.1.4.10.软件容错(A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b)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
c)应提供自动恢复功能,当故障发生时立即自动启动新的进程,恢复原来的工作状态。
8.1.4.11.资源控制(A4)
本项要求包括:
a)当应用系统中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用户登录应用系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执行任何操作,应自动退出系统。
b)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c)应能够对单个账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d)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e)应能够对一个访问账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
f)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g)应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略设定访问账户或请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
8.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8.1.5.1. 数据完整性(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b)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c)应对重要通信提供专用通信协议或安全通信协议服务,避免来自基于通用通信协议的攻击破坏数据完整性。
8.1.5.2. 数据保密性(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采用加密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保密性;
通过互联网、卫星网传递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应采取加密方式。
b)应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存储保密性;
c)应对重要通信提供专用通信协议或安全通信协议服务,避免来自基于通用协议的攻击破坏数据保密性。
8.1.5.3. 备份和恢复(A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数据本地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全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b)应建立异地灾难备份中心,配备灾难恢复所需的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提供业务应用的实时无缝切换;
c)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数据实时备份至灾难备份中心;
d)应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结构,避免存在网络单点故障;
e)应提供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8.2. 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