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7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9.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1 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10.6 %。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0 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8万苗。2.加强田间管理,浇好灌浆水。3.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高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7
品种名称:衡136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衡4119/石家庄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株型松散,旗叶深绿、上举,抗倒性一般。穗层整齐,穗较小。成熟落黄好。亩穗数37.5万穗、穗粒数33.8粒、千粒重35.1克。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弱。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黄矮病,中感白粉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3克/升、811克/升,蛋白质含量12.58%、12.62%;面粉湿面筋含量26.4%、26.6%,沉降值19.9毫升、19.5毫升,吸水率63.4%、59.4%,稳定时间1.4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5 E.U 、108 E.U,延伸性94毫米、107毫米,拉伸面积12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1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6.8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0千克,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8~15日,每亩适宜播种量7~10千克,晚播适当增加播量。2.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3.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晋南、陕西省咸阳和渭南、河南省旱肥地及河北省、山东省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8
品种名称:中麦17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BPM27/京411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北京市、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洛旱2号早熟2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起身较早,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早。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小,茎叶灰绿色,抗倒性好。亩穗数37.6万穗,穗粒数30.7粒,千粒重38.2克。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粉质,饱满度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弱。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黄矮病,中感叶锈病,慢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7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含量12.98%、14.11%;面粉湿面筋含量8.6%、29.2%,沉降值23.3毫升、26.0毫升,吸水率53.8%、53.0%,稳定时间1.7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5 E.U 、182 E.U,延伸性149毫米、138毫米,拉伸面积36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0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2.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4.2千克,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5.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8.1千克,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旱肥地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7万苗,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2.中后期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晋南、陕西省咸阳和渭南、河南省旱肥地及河北省、山东省旱地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作冬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9
品种名称:北麦9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97F4-1057/九三97F4-255//119-54-34-Ⅱ-3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垦九10号早熟1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88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亩穗数39.0万穗,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4.9克。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白粉病,中感根腐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8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9.8、64.2,蛋白质含量13.95%、13.03%;面粉湿面筋含量31.8%、27.6%,沉降值37.0毫升、36.2毫升,吸水率64.9%、60.4%,稳定时间3.4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2E.U、138E.U,延伸性12.6厘米、19.7厘米,拉伸面积16.4平方厘米、40.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6.5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0.5%;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46.7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7.6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3万苗。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2遍,分蘖期进行复方化学除草,扬花期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适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20
品种名称:克春4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RF6-627-4//克丰6号/克87-266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垦九10号同期。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86厘米。穗纺锤型,顶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34.4克。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根腐病、白粉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8克/升、809克/升,硬度指数75.2、68.1,蛋白质含量15.51%、14.40%;面粉湿面筋含量31.3%、30.5%,沉降值47.8毫升、46.2毫升,吸水率66.9%、64.8%,稳定时间4.4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8E.U、155E.U,延伸性15.6厘米、19.6厘米,拉伸面积53.2平方厘米、4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8.0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7.6%;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5.6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2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基本苗43万苗左右。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21
品种名称: 北麦1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辐91B569/钢94-450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垦九10号早熟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一般。株高8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亩穗数38.1万穗,穗粒数28.7粒,千粒重36.6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白粉病,中感根腐病,高抗秆锈病、叶锈病。2008年、2009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2克/升、800克/升,硬度指数67.2、62.7,蛋白质含量16.95%、13.59%;面粉湿面筋含量36.5%、28.7%,沉降值63.8毫升、66.5毫升,吸水率64.4%、60.1%,稳定时间6.6分钟、7.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5E.U、448E.U,延伸性18.2厘米、19.0厘米,拉伸面积49.0平方厘米、113.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3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0%;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29.4千克,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0.8千克,比对照垦九10号增产3.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结合化学除草喷施叶面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01
品种名称:福油50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YD1923A×YD18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锯齿状,裂叶3~4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腊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复瓦状重叠排列,黄色。种皮黄褐色。全生育期225天,株高198.3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07.6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64克,籽粒黄褐色。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3.39%、病指7.38;病毒病发病率0.24%、病指0.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3.54微摩尔/克,含油量4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