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会会议文件的通知

  (二)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力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提高。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各地依托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监管方式,运用科技手段,根据企业不同的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集中人员和精力加强对失信企业和重点热点行业企业的监管,增强了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了职能到位,提高了对辖区经济秩序的控制力。河北省工商局在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同时,实行问题分类监管,通过持续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有效防范监管风险的发生。江苏省工商局通过市场主体综合监管平台整合执法资源,打破业务条线界限,进一步提高了执法效能。成都市工商局以信用分类监管为核心整合资源,实现了市场准入与公平交易执法的无缝链接。山东省工商局与银行合作开通“工商E线通”,实现了对企业登记事项的实时监管。新疆自治区工商局建成市场主体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定位、标注市场主体空间坐标65万余户,为实现准确、高效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加强企业登记管理信息综合运用服务,信息服务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按照总局的部署,积极运用企业登记注册和监管信息宝贵资源,加强数据分析,及时反映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和经济秩序状况,为政府决策、部门监管、企业投资、公众查询提供参考和服务。目前,31个省区市工商局、15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局和许多地级市、县工商局都定期编发分析报告,天津发布《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白皮书》,浙江发布工商企业信用指数,西安发布投资信息参考,武汉发布武汉城市圈市场主体信息,宁波发布市场主体深度分析报告,受到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各地加强企业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充分发挥企业登记管理信息的社会效用。截止到2011年5月底,有15个省级工商局、6个副省级市工商局在其政府网站上提供名称、住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企业登记信息的全部免费查询,有7个省级工商局、5个副省级市工商局在其政府网站上提供企业登记信息的部分免费查询,为方便企业投资、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四)依托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依托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有效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管,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提供信用信息支持,在社会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导效应。福建省工商局建成了全省市场中介组织信用信息网站,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提供网上平台,为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经营行为、加强社会监督、促进行业自律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山西省工商局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金融机构据此认定信用商户和信用市场,并提供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陕西省工商局依托“监管在线”综合监管平台,明确监管重点,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工商局通过市场主体监管服务平台,加强与管理相对人、与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的联动,使管理相对人能及时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帮助和提示,促进了社区自我管理、居民依法自治和行业自律。重庆市工商局依托联合征信系统,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金、工程款等信用缺失问题的治理。
  (五)加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各地积极加强与税务、海关、公安、统计、社保、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既主动提供企业登记和监管信息,又积极运用其他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了部门间的监管合力,增强了企业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机制的整体效应。北京市工商局牵头建立了涵盖49家政府部门信息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将企业不良信息通报证监会、海关、财政等部门,使失信企业在企业上市、通关办理、政府采购、招投标方面受到限制,并主动配合法院、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在企业变更、年检、注销过程中对失信企业采取相应限制措施,有力推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海市工商局牵头建设“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福建省工商局建立了在22个部门间运行的企业监管信息抄告平台,为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社会化运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西藏自治区工商局建立健全信息交换平台,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结合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违法记录的披露和对吊销企业的公示,降低了市场交易风险,强化了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受地方政府委托,北京、山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宁波、深圳、成都等10个省市工商局,牵头承担地方政府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平台的建设工作。
  (六)突出抓好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日趋规范。在总局和各地大力推动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一是积极完善制度规范。总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数据规范》等近30部标准,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规范。各地积极出台有关信息征集、信用分类、信用监管、考核标准、工作规范、信息披露等一系列规定,全面规范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湖北省行政机关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与披露试行办法》先后出台实施,为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平台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法制保障。二是扎实提高数据质量。2007年,总局开展了市场主体数据质量检查。2010年开展了“数据质量建设年”活动,提出用3至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数据质量达标,并对市场主体、行政执法案件和12315消费维权数据进行了检查。各地坚持“ 一数一源 ”的原则,从基础数据采集规范抓起,建立数据维护机制,明确数据质量责任。上海市工商局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责任制度,在2007年和2010年的数据质量检查中,两次名列第一。江西省工商局将数据质量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体系,黑龙江省工商局加强检查、责任到人,海南省工商局2010年开展企业登记数据大清理,大连市工商局实施八项数据质量管理制度,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三是积极建设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各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服务”的思路,加大软件开发力度,积极构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河南省工商局建成了大集中、大统一、全覆盖、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广东省工商局开发了涵盖12315申诉举报、流通领域商品监管、网上年检验照、网上著名商标申报等业务的信用综合监管平台。四川省工商局实现了执法办案系统、食品流通许可证系统与市场准入系统的互联互通,安徽省工商局搭建了工商业务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云南省工商局开发了包含登记、监管9个子系统的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系统,广州市工商局建成统一业务工作平台,各业务条线信息互通共用工作进一步规范。这些基础性建设,不仅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而且为全系统市场监管效能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