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文物博物馆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文物博物馆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文物预防性保护信息平台、文物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和文物安全监测平台,开发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陈列展示、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公共服务、动态管理与辅助决策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推动文物博物馆重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数字博物馆工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文物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和传播普及工作。
  二、实现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
  (八)文物保护维修
  着力实施一批重大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一大批重要文物,初步建立中国特色文物维修保护理论体系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体系。报请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新疆、西藏、涉台、元代以前早期建筑、明清古建筑群、工业遗产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开展四川和青海灾区、第六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文物抢修工程,基本排除重大文物险情。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寺石刻、古村落古民居的现状调查、规划编制、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作。开展近现代重要史迹保护工程,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物维修保护工作。规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的业务流程管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巡查保养工作。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的展示和利用途径。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前期研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储备库。编写出版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报告。
  (九)考古
  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地位,形成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为主的工作格局。积极做好基本建设工程和各类经济开发区建设区域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增强基本建设项目中考古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的审批效率,加大考古工地管理力度,提升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质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学术课题研究,确立中国考古学文化系列和编年框架,构建中华文明表达体系,促进考古学科发展。加强大遗址考古、边疆考古、区域考古、石窟寺考古、科技考古、公众考古、中外合作考古工作。加强考古业务管理,研究编制考古规划,完善考古技术标准。推行地下文物埋藏区认定公布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制度和考古项目监理制度,修订基本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费用标准。健全文物考古机构,建设文物标本库房,配置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设备。加强现代空间技术、物探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十)大遗址保护
  基本形成以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郑州6个大遗址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4条文化线路,环国境线分布的重要大遗址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加强大遗址考古,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提高大遗址研究、保护、展示、管理和利用水平。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大遗址保护管理专门机构。推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建立以大遗址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建设大遗址文物信息数据库、大遗址技术保护科技研究中心和大遗址保护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大遗址保护管理制度,制定大遗址保护技术规范,评估大遗址保护绩效,提高大遗址保护项目、专项资金的监管水平和使用效益。
  (十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作用,创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健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法规,改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研究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行政层级。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专家咨询机制,建立定期发布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报告制度。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中心,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监控和信息化管理。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工程管理。规范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益,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环境景观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完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动态管理制度。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十二)水下文物保护
  初步建立制度健全、基础扎实、队伍精干、技术领先的水下文物保护体系,形成国家主导、以沿海海域为主、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文物保护格局。健全水下文物保护管理的部门协作机制。开展沿海海域和部分内陆水域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实施南海I号、南澳I号、华光礁I号等一批水下文物重点保护工程。加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区域性、地方性水下文物保护机构建设。建造水下文物保护专用船舶和配套设备设施。开展近海海域水下文物动态监测试点工作。建设国家水下文物标本库、出水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和水下文物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出水文物信息提取留存技术、预防性保护技术和现场保护移动实验装备的研究与应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等重点课题研究。
  三、推动博物馆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十三)优化博物馆体系
  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建成一批体现国家或地方文明形象的博物馆,新建、改扩建一批地市级和文物大县博物馆,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安全防范设施、保管装备、保存环境控制设施、陈列展示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和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工作。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地方重点博物馆。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性博物馆,大力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实施民办博物馆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引导、规范和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