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对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防沙治沙工程、水土保持的支持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移民,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对守边固土不能实施移民搬迁的边民实施更加有效的生活保障措施,努力改善边民的生存环境。
7.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以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乡、自治县、自治州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加强小城镇供水、基础道路、农贸市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小城镇产业功能,把中心镇、重点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街道或乡镇,促进特色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
--实施畅通工程。除西藏外,力争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县(市)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自然村和村庄道路。开展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村庄内道路硬化工程。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旱作节水农业示范、草原建设等。国家实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不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土地开发整治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解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库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予以适当倾斜。
农村信息进村入户
--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农村电脑普及工程。基本解决2119个建制村通宽带、1523个自然村不通电话问题。加强71个民族乡镇、16个自治县、2个自治州所辖9县(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脑普及率。
农村能源建设
--实施无电地区送电工程。234个不通电的行政村解决生产生活用电,544个自然村解决生活用电,解决3.9万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解决57.1万户农牧民户用能源问题。因地制宜推广沼气,实施一池三改,通过建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农牧户实施危房改造。
--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在2119个行政村(66.2万户)修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健全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卫生监测网络,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合格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在2119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开展村庄整治,促进村庄布局优化、住房安全节能环保特色化、饮水安全化、道路硬化靓化、排水有序化、厕所畜厩卫生化、能源生态化、垃圾收集定点化、村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整洁化。
生态保护和建设
--生态示范创建。开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国家级生态村镇建设培训和指导。
--移民搬迁。对人口较少民族缺乏生存条件地区和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的3万户、12万人有计划地实施搬迁,缓解迁出地人口压力,改善迁入地生产生活条件,拓展脱贫致富渠道,恢复和保护迁出地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工程。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
小城镇建设
--中心城镇建设。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在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民族文化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在实施百县中心镇建设等工程中对71个民族乡镇、16个自治县、2个自治州所辖9县(市)予以倾斜安排。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内生动力、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打造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结构调整和传统种养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继续支持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项目。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和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批区域布局合理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特色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牧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济联合体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
3.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种植业、养殖业、庭院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支持特色产业县、乡(镇)、村的发展。做大做强民族特色建筑业、民族文化产业、民族贸易、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民族传统手工业、民族软件、民族医药、民族特色餐饮等一批民字号产业,打造民族品牌,拓宽增收渠道。发展乡村集市贸易,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及对外经济合作,扩大边民互市贸易点设置,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大力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体现民族地域特点的特色劳务基地,树立并宣传、推介一批劳务品牌,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