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
1.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2.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3.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4.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