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国道平均运行速度提高到60公里/小时,内河主要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专业化,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15%,民航航班正常率高于80%,邮件、快件全程时限达标率达到85%。
--城市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15、12和10标台以上。
(三)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畅通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和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四)绿色交通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二氧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和16%。与2010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
--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5%,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5%。
--港口、公路服务区等生产、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水平,路面废弃材料等资源的再生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五)安全应急
--公路交通安全应急水平明显提高。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3%,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1%。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显著增强,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
--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水平迈上新台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5%,特别重大事故实行零控制。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显著提升,监管救助站点布局进一步完善,沿海重点水域离岸100海里,飞机90分钟内可到达实施救助,长江干线以及珠江水系和黑龙江水系的重要航段船舶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溢油应急和抢险打捞能力进一步增强。
--民航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
三、主要指标
按照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任务,围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等主要方面,提出“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如下: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基础
设施
| 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
| 398.4
| 450
|
高速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 7.4
| 10.8
|
高速公路覆盖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比例(%)
| 80
| ≥90
|
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 44.5
| 65
|
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MQI,%)
| 72
| >80
|
农村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 345.5
| 390
|
沿海港口通过能力适应度
| 0.98
| 1.1
|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个)
| 1774
| 2214
|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
| 1.02
| 1.3
|
民用机场总数(个)
| 175
| ≥230
|
邮政局所数量(万个)
| 4.8
| 6.2
|
运输
服务
| 营运中高级客车比例(%)
| 28
| 40
|
营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比例(%)
| 17.9、5.4、19.2
| 25、10、
25
|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
| 20
| 50
|
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
| 98、88
| 100、92
|
国道平均运行速度(公里/小时)
| 57.5
| 60
|
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率(%,基年:2010)
| 15
|
民航航班正常率(%)
| 81.5
| >80
|
乡(镇)邮政局所、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
| 75、51
| >95、80
|
300万人口以上、100-300万人口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公交车辆拥有率(标台/万人)
|
| 15、12、10
|
科技与信息化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0
| 55
|
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
| 30
| ≥70
|
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
| 70
| 100
|
绿色
交通
|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2005)
| 10、11
|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2005)
| 15、16
|
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2010)
| >3
|
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率(%,基年:2010)
| 5
|
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率(%,基年:2010)
| 5
|
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亿吨公里)下降率(%,基年:2010)
| 20
|
安全
应急
| 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 3
|
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 1
|
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 5
|
沿海重点水域监管救助飞机应急到达时间(分钟)
| ≤150
| ≤90
|
民航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五年累计)
| 0.05
| <0.2
|
第二章 综合运输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培育交通新兴战略产业,加强城市客运管理、支撑城镇化加快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是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第一节 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
一、加强各运输方式的规划衔接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各种方式与城市交通之间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加强高速公路与运输枢纽、运输枢纽之间通道的规划衔接。加强城际轨道与客运枢纽规划衔接,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规划衔接,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完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与机场的规划衔接,提高换乘效率和机场辐射能力。
二、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增加综合运输基础设施总量。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带城际交通通道建设,提高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和运输保障能力。
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调整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区域交通需求结构和交通资源供给条件,按照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和潜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经济发展主轴的有机衔接,体现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通道内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通道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公路与铁路或轨道交通共用跨江、跨海通道,以及城际轨道和干线公路合理共用通道资源。
三、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对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引导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规划衔接、建设用地等问题。推动地方政府和枢纽所在城市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以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一批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专栏1 “十二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
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约100个,其中,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约40个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客运枢纽。
|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保障枢纽效能的发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快推进主要港口、铁路和公路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网络建设。继续加快高速公路与主要集装箱港区的连接,推进铁路疏港支线及联络线建设,加强沿海港口与内河运输的衔接。加快推进吞吐量较大的枢纽机场轨道专用线以及省会和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机场快速通道建设。
第二节 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一、依托货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