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智轻德”导致部分青少年思想“免疫力”不强。由于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部分学校德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智轻德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导致一些青少年在面对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思想时“免疫力”较差。
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媒介素养不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或网络课,但是有些学校往往只注重电脑和网络操作技术方面的教育,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上网习惯,增强科学使用网络、甄别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投入不足。
忽视学生课外活动和闲暇生活的指导。由于部分学校缺乏对学生课外活动和闲暇生活的引导,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外和闲暇时间缺少参与健康有益文体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网络”则“乘虚而入”。
(四)家庭结构不健全,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结构不健全,情感依恋缺失,产生情感转移。在访谈中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中生长于不健全家庭中的比例较高。由于家庭成员中的一方或双方缺失,或者父母离异、情感出现危机,他们在家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和关爱,缺乏情感依恋,容易产生孤独偏僻的性格和情感转移,而网络为其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他们可以“谈情说爱”、寻觅“人生知己”、随意“倾诉衷肠”,网络成为他们的“情感依恋对象”,增加了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机会。
教养方式不当,导致青少年行为失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数据,我国网络用户67.9%的上网地点是在家庭,家庭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本次访谈的个案中,因父母教养方式不当而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比例也较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疏导失控。疏导失控的家庭主要包括“控制型”家庭和“放任型”家庭。“控制型”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禁止,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常常赌气偏执地“投身”于网络世界之中。“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长期奔波在外,子女留守在家,作为监护人起不到督导和教育的作用,他们往往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沉沦。二是教育方式不当。这类家庭主要包括“暴力型”家庭和“溺爱型”家庭两种。简单的粗暴打骂和过度的放任溺爱是这两类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父母要么过于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疏于情感交流;要么以打骂方式强制子女服从,不能理解与宽容孩子,这无疑也会增加孩子网络被害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