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区级系统平台作为通过专网或者公用网络,横向联系其它行业的船舶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纵向联系农业部(国家级)、省/市级渔船管理部门,实现区域化的网络互通和数据共享,并实现与同级渔船动态监管系统数据的互通和共享。
在海区级系统出现故障时,海区级下级的省级平台可以替代海区级平台实现区域的运行管理和数据互联互通。
根据各地管理的需要,省级平台也可以按照海区级平台进行建设和运行管理。
3.3 平台数据存储、备份和管理模式
国家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主要是由海区级统一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相邻海区作为数据的异地备份中心,省级可以作为异地备份的方式进行相应省的数据存储管理中心,根据管理需要地市级可以作为一级数据存储管理中心,地市以下级可以不进行数据的本地存储和管理,见图6所示。
海区和省级平台中心数据库采用1+1热备的方式进行在线数据存储,采用磁盘阵列柜作为在线数据备份,建议采用磁带库作为离线数据备份。作为国家级中心建设的海区级中心必须采用磁带库作为离线数据的备份。地市级数据采用单机数据库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
海区级数据备份采用异地备份的备份和容灾机制,海区级1数据库备份海区级2数据库,海区级2数据库备份海区级3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可以采用单独的存储设备也可以在原1+1热备的数据库上划分独立的存储空间进行数据备份。
省级数据库采用1+1热备的方式进行在线数据存储,采用磁盘阵列柜作为在线数据备份,根据管理需要也可以增加磁带库作为离线数据备份。
市级数据库采用单机数据库或者根据管理需要增配为1+1热备的存储方式,也可以配置磁盘阵列柜作为在线备份。
图6 数据库存储、备份方式(略)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的数据管理模式可分为两种,即:数据集中模式和数据交换模式。数据集中模式是指整个应用系统采用B/S架构,省级以下渔船动态监管系统采用网络直报方式进行业务操作和信息共享,渔船监管业务数据和船舶基本信息数据全部保存在省级数据中心,也可以同步保存至海区级数据中心,而地市及以下各级渔船动态监管部门不保存相关的业务数据和船舶基本信息数据。
数据交换模式是指在县区及以下渔业部门独立安装使用的渔船动态监控客户端软件基础之上,依据各种数据接口标准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对分布式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共享,县区级渔业部门的应用系统中都保存有自己的数据,省级、地市级数据中心只是存放了属地范围内用于数据汇总分析和数据交换共享的数据。海区级作为区域集中存储的数据中心,并可以作为国家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中心。
各地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可根据本地实际条件,选择采用数据集中模式或数据交换模式,也可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4.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
4.1 技术体系
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应采用消息机制,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方式进行交互,采用成熟的技术框架,并符合XML技术或WEBSEVICE数据传输格式规范。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可选择C/S或B/S设计模式,而海区和省级数据管理中心的各种数据查询、联机分析系统主要采用B/S设计架构。
4.2 信息交换中心
海区级或者省级作为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的交换中心,采用WEBSERVICE技术,它主要是完成同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平台的数据库以及各种同构和异构系统间消息的传输、转换、过滤与路由等,通过服务总线和服务或流管理器来连接服务和提供服务请求的路径。在消息交换服务总线上再增加服务注册中心,以及系统运行监控系统(Monitor),与业务系统连接的适配器,就构成了以消息为基础,以面向服务为导向的渔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接口模型,从而实现对新建信息系统与其他已建的异构系统集成。
海区级或者省级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的交换中心与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平台数据库的信息交换需按照已建的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平台数据库提供的接口协议实现。
4.2.1信息交换中心技术要求
1) 系统具备跨平台性和开放性。支持HP-UX、IBM AIX、SUN SOLARIS、WINDOWS NT/2K/2003、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多种网络环境,如以太网、DDN、帧中继、拨号网络等,并对传输效率提供优化。
2) 支持可靠的跨网络数据传输。通过把消息保存在可靠队列(磁盘文件)中来保障“可靠传输”,并在传输中具有断点续传功能,能够应对网络故障、机器故障,保障消息一次传输、可靠到达。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传输系统的高效性。支持消息传输优先级,支持消息传输自动数据压缩解压。支持网络连接的多路复用,即多个应用可以通过一条连接收发消息数据。支持消息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设定消息生命周期,及时清除失效消息,防止失效消息占用资源。支持传输流量控制,根据网络流量调整发送速率,防止网络拥塞。
4) 支持网络传输的安全性。支持节点间合法性检查。支持通讯数据的自动加解密处理。支持第三方安全机制。可以外挂加密算法和与PKI产品的结合使用。
5) 支持消息点对点(P2P )通讯方式和订阅/发布(Pub/Sub)通讯方式。
6) 必须支持数据包和文件两种消息的类型。并支持大数据包、大文件(>2GB)的传输。
7) 必须支持树型拓扑结构和网状拓扑结构的网络环境。
8) 支持应用节点间常连接和动态连接方式。
9) 支持事件功能。事件提供了对关心的异常和系统状态的处理。如消息事件、连接事件、应用事件等等。
10) 支持JMS。支持通过JMS,进行消息的发送与接收。
11)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可伸缩性和高可用性。支持动态增加应用节点。在原业务系统不停机的情况下,必须支持动态增加应用节点。必须支持服务节点的集群,当服务中心业务量增加时,可以通过多台机器形成集群共同承担服务处理工作。提供多种负载均衡策略。
12) 采用图形化界面,易于开发、部署和管理。具备远程统一监控和管理的工具。
4.3 配置管理
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应具备图形化界面配置管理功能,包括配置和管理各网络接入机构接入的参数,运行配置文件分发,各业务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服务注册中心,发布/订阅管理,消息流转,接入接点与接入接点之间数据交互权限与安全认证管理,各种标准和协议的管理。
4.4 运行监控
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应具备运行监控功能,包括对各接入点业务消息流转进行监控,管理和远程控制各接入点机构通讯前置机应用,监控接入点机构通讯前置机上源服务器和目标服务器运行状态,各接入点运行日志远程查看,统计和查询流转消息,监控接入点应用、中心负载情况。
4.5 基础业务系统
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应根据渔业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共性的基础业务组件,以提高渔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规范性。如:数据采集表自定义系统、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系统、渔船出入港统计管理系统等。
4.6 数据查询、分析系统
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应包含数据分析系统以实现对渔业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数据分析系统应采用数据仓库和GIS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
4.7 系统标准接口群
应用集成中间件平台应遵循渔业信息系统集成标准协议,向各种业务系统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以实现渔业信息系统与其他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接口包含:服务、认证、通信、消息指令等接口协议。
4.8 异构系统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包括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交换技术部分,用于异构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4.8.1 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交换格式是数据的一种特定编排格式,是数据格式不同的多个源数据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中介标准格式,以满足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活动中对某类业务交换数据的共享要求,保证在双边或多边的数据交换中各方对所交换数据的无歧义理解和自动处理。
要求如下:
4.8.1.1应采用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以满足异构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间数据交换的需求。
4.8.1.2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应在数据集模式标准、数据元标准和渔船动态监管信息代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
4.8.1.3数据交换格式规范化应包括规范化抽象的数据交换格式和基于具体技术的数据交换格式两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 可按照ISO/IEC 14977的要求制定抽象数据交换格式标准。
2) 可基于抽象数据交换格式制定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其中,数据交换格式的XML编码模式应符合W3C XML标准的要求,包括《W3C XML模式 第0部分:简介》、《W3C XML 第1部分:结构》、《W3C XML命名空间》。
4.8.2 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包括两大类:
4.8.2.1将待集成的数据移植到新系统的数据库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 同构的数据之间,可以通过数据库复制技术实现数据的交换。
2)异构的数据之间,可以通过数据的抽取、转换、加载过程来实现数据的整合、共享。
4.8.2.2不进行数据的物理移动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 通过应用之间或者应用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具体数据源需要具体分析)。
2) 通过中间件进行交换,利用应用中间件访问异构的数据源;利用消息中间件实现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
3) 采用数据联邦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虚拟层在后台真实数据库和访问之间建立一个映射,将多数据库集成为同一数据视图。这种方式可通过单一的预定义的联邦接口访问各类应用数据库,而无需改变源数据和应用。
进行数据交换时,应遵循渔业系统已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定义本信息系统平台与继续投入使用的异构平台、新建的异构平台、未建系统的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交换技术。
表1 异构系统集成处理方式建议
序 号
| 系统分类
| 异构系统集成处理方式建议
|
1
| 不准备继续投入使用的系统
| 分析系统数据库或数据导出文件格式,集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原历史数据
|
2
| 继续投入使用的已建系统
| 通过数据的抽取、转换、加载过程来实现数据的整合、共享。
|
3
| 已开始建设的业务系统
|
4
| 未建系统
|
5.网络基础设施平台
5.1 网络结构
原则上采用国家、海区、省、地(市)的4级网络结构设计,根据地市级管理的需要,也可以在地市级的基础上将县区级作为第五级网络。
5.2 硬件系统
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的硬件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VPN等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
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的硬件系统配置,应根据各级渔船动态监管的实际业务需求、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以及经济条件,本着经济、实用、高效和分步实施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建设方案。
本技术规范按高、中、低三种建议方案分别列出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硬件系统配置,并提出最低配置的要求。
建设中采用利旧设备的配置不应低于最配配置的要求。
5.2.1低级配置方案
低级配置方案包括建立一个较规范的、安全的渔船监管网络基础设施平台所必需的各项基本设备设施,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VPN设备;磁盘阵列等。
5.2.1.1适用条件
1) 海区级、省级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阶段
2) 地市级渔船动态监管信息中心
5.2.1.2 性能要求
5.2.1.2.1 应用服务器
1) 最低配置数量:1台
2) 最低配置性能要求
A)CPU:4核处理器,主频优于2.13GHz,处理器数量不少于2个
B)内存:不低于4GB,支持扩展至64GB
C)硬盘:内置硬盘,容量不低于146G*2,硬盘转速不低于10000rpm
D)网络适配器:整合的双千兆以太网,2 块 10/100/1000Mbps 自适应网卡
E)冗余组件:冗余电源和冗余风扇
5.2.1.2.2 数据库服务器
1) 最低配置数量:1台
2) 最低配置性能要求
A)CPU:4核处理器,主频优于2.13GHz,处理器数量不少于2个
B)内存:不低于4GB,支持扩展至64GB
C)硬盘:内置硬盘,容量不低于146G*4,硬盘转速不低于10000rpm
D)网络适配器:整合的双千兆以太网,2 块 10/100/1000Mbps 自适应网卡
E)冗余组件:冗余电源和冗余风扇
5.2.1.2.3 磁盘阵列
3) 最低配置数量:1台
1) 最低配置性能要求
A)容量:不低于1.2TB,,最大支持≥12TB
B)单机磁盘数量:≥14 块
C)控制器阵列支持:RAID 0,1,10,5 ,50
D)支持分区、快照、克隆等基本功能
E)集群支持:支持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双路冗余集群方案
F)支持在线扩容,无须停机
G)冗余组件:配置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冗余控制器,双路全冗余
5.2.1.2.4 交换机
1) 最低配置数量:1台
2) 最低配置性能要求
A)采用分布式处理、模块化设计
B)VLAN:支持4K 个符合IEEE 802.1Q 标准的VLAN,支持基于端口的VLAN 和基于协议的VLAN,支持GuestVlan,支持GVRP
C)冗余配置:支持电源、交换引擎、时钟的冗余配置,关键系统部件无单点故障
D)引擎速度:交换容量 ≥720Gbps,第三层包转发能力≥500Mpps
E)插槽:业务插槽≥8个
F)交换端口:配置24 个10/100/1000M 自适应电口,4个千兆SFP 接口
G)镜像:支持流镜像、支持基于VLAN 的镜像、支持基于MAC 的镜像
H)端口汇聚:支持LACP 协议,支持FE 端口汇聚,支持GE 端口汇聚;支持IP 地址、VLAN ID、MAC 地址和端口等多种组合绑定
I)组播:支持IGMP Snooping、支持组播VLAN
J)资证:产品具有工信部入网证
5.2.1.2.5 路由器
1) 最低配置数量:1台
2) 最低配置性能要求
A)系统能力:背板交换能力为≥64Gbps,第三层包转发能力≥24Mpps
B)用户槽位:业务插槽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