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国家、省级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和省、市、县级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提供支撑。2010年,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13个粮食主产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启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其他省针对当地大宗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至少启动1项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河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各选择一个县开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和特色林果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推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气象部门主要领导要加强组织协调,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具体指导,抽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骨干成立专门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政策及机制,统筹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粮食增产千亿斤气象保障工程等重大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依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凝练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将其纳入各级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争取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财务投入渠道中。
(三)强化科技支撑。各地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业务专项、新技术推广项目中加大对农业气象研究和开发的立项支持。加强省和省以下的农业气象技术开发支持,积极探索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加快农业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强化队伍建设。充实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业务骨干,合理设置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使用好现有业务人才。发挥高校和各级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农业气象一线业务服务人员,着力解决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短缺问题。
(五)加强合作交流。完善与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农业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继续扩大和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