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

第二章 调查评估与审批

  第五条 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办理担保业务,对担保申请 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出具书面报告。企业也可委 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在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 以下事项:
  (一)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等相关 要求。
  (二)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一般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 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三)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 属。
  (四)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当对与反担保有 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第六条 企业对担保申请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提供担 保:
  (一)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二)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三)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四)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 较大赔偿责任的。
  (五)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第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规定担保业务的授 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 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重大担保业务,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 力机构批准。
  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办理担保 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
  第八条 企业应当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 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 对境外企业进行担保的,应当遵守外汇管理规定,并关注被担保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

  第九条 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 评估与审批程序。

第三章 执行与监控

  第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担保 合同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 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与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 况。
  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第十一条 企业担保经办部门应当加强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定 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 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 险等情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担保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被担保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 告,妥善处理。
  对于被担保人未按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款偿付债务或履行相关 合同项下的义务的,企业应当按照担保合同履行义务,同时主张对被 担保人的追索权。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及时足额 收取担保费用,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 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经审计的财 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 流量以及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 风险。
  对于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 失。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 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 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 门及人员,应当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 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企业应当妥善保管担保合同、与担保合同相关的主合同、反担保 函或反担保合同,以及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切实 做到担保业务档案完整无缺。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业务外包管理,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 外包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 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 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 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
  本指引不涉及工程项目外包。

  第三条 企业应当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通常划分为重大外 包业务和一般外包业务。重大外包业务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 响的外包业务。
  外包业务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 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第四条 企业的业务外包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 企业遭受损失。
  (二)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 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三)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 员涉案。

  第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 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 业务外包的优势。
  企业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第二章 承包方选择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 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拟定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 核批准。
  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 策。
  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第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承 包方至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 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二)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 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三)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

  第八条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 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切实做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九条 企业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适当方式,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承包 方的,应当符合招投标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及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的过程中,不得收受贿赂、回扣或 者索取其他好处。承包方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向企业及其工作人员 行贿、提供回扣或者给予其他好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候选承包方中确定 最终承包方,并签订业务外包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外 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 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第十一条 企业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 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 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章 业务外包实施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外 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业务外包,并采取有效的控 制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加强与承包方的 沟通与协调,及时搜集相关信息,发现和解决外包业务日常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
  对于重大业务外包,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承包方的履约能力,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 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做好业务外包费用结算工作。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 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 应当及时终止合同。
  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按照合同对承包方进行 索赔,并追究责任人责任。
  第十六条 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 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 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财务报告,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 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 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第三条 企业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关 注下列风险:
  (一)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 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
  (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 干扰市场秩序。
  (三)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第四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 则制度,加强对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 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落实责任制,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 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的编 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等相关工作。
  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二章 财务报告的编制

  第五条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 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应当按照规定的权 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资产清查、减值测 试和债权债务核实。
  第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 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 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
  第七条 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应当 真实可靠。
  各项资产计价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减值,应当合理计提减值 准备,严禁虚增或虚减资产。
  各项负债应当反映企业的现时义务,不得提前、推迟或不确认负 债,严禁虚增或虚减负债。
  所有者权益应当反映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 权益,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构成。企业应当做好所有 者权益保值增值工作,严禁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资本不实。
  第八条 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列示当期收入、费用和利润。 各项收入的确认应当遵循规定的标准,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

  各项费用、成本的确认应当符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 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利润由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构成。不得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

  第九条 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各种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投资活 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应当按照规定划清各类交易和事项的 现金流量的界限。
  第十条 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反映企业财务状 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 清晰的说明。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编制附注。

  第十一条 企业集团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 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
  第十二条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 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或避免编制差错和人为调整因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