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鼓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完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支持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强自主创新信用担保和再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标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涉及科技研发所需设备购置、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化等的相关税收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征或免征。
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产业。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支持合肥高新区进行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整合创新资源,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
第七章 基础设施支撑
加快皖江城市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区域能源供应水平,强化人水和谐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第一节 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快速通道及重要枢纽客运设施建设,构建与东部地区一体化布局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在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修编时,统筹研究皖江城市带城际客运系统的规划建设。加快合肥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形成多种客运方式相衔接的城市快速客运体系。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提高铁路站场运输吞吐能力,重点扩建合肥、芜湖等主要铁路客货运站场。
完善外通内畅的公路网络。以加强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互连互通为重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现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强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公路路网结构。以促进皖江南北两岸城市联动为重点,加强跨江通道和疏港道路建设。以示范区内部沟通为重点,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农村公路和连接重要景区的旅游交通公路建设。
加强机场建设。完善机场布局,提高机场吞吐能力,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重点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形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国际机场;新建九华山机场,形成皖南旅游胜地空中交通线路;完善安庆机场民航设施;规划建设芜湖民用机场。
建设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体系。高标准整治长江干流航道安徽段,加强主要支流航道整治,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统筹规划皖江岸线资源利用和港口布局,调整优化沿江港口结构,把芜湖建成皖江城市带重要的航运枢纽,形成以芜(湖)马(鞍山)组合港、安庆港为地区性中心港的现代化港口群,重点建设沿江集装箱和煤炭、矿石、石油等专业化运输系统。推进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大型临港产业的能力。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依托芜湖港、合肥港、马鞍山港、安庆港、池州港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推进江海直达运输,提高可通航船舶吨位,增强可靠性。
建设合肥、芜湖、安庆、铜陵、池州、马鞍山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安排,注重线路、节点的匹配和衔接,尽快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集疏运体系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站场。重点结合铁路客运专线、机场建设,规划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多种方式统筹布局的货运枢纽站场和物流中心建设。
专栏7: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铁路:北京-合肥-福州、商丘-合肥-芜湖-湖州、黄山-杭州、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合肥-安庆(池州)-九江城际铁路,合九、皖赣、宁芜铜铁路扩能。
高速公路:扬州-绩溪、南京-宣城-杭州等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北沿江、巢湖-铜陵、滁州-淮南、芜湖-黄山等省内高速公路,岳西-武汉、东至-九江等连接周边内陆省份高速公路。
跨江通道: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安庆长江公路二桥等。
航道:芜申运河,合裕航道、派河、店埠河航道改造等,顺安河、漳河、青通河、秋浦河、安庆石门湖、马鞍山太平府等航道整治。
港口:合肥港综合码头工程、和县郑蒲港区工程、安庆长风港区工程、池州江口及大渡口港区工程、铜陵循环经济园二号码头、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二期、马鞍山太平府港区综合码头。
第二节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充分发挥安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优势,根据区内负荷需求,适时建设一批燃煤火电项目,保障区内电力供给。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建设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发电、垃圾发电等工程;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示范工程;规划建设芜湖核电项目,做好池州、安庆核电厂址保护工作。完善区内各级输配电网,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输电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投入,完善农村电网结构。研究规划芜湖、铜陵大型煤炭储运基地。建立江北、江南天然气联络线,将省内川气和西气联网,保障区内双气源供气。
第三节 建设水利保障体系
提高防洪减灾水平。进一步加强长江干堤维护和管理,加强河势崩岸监测和应急处置,结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统筹协调河道与航道整治,抓紧研究长江干流崩岸治理和河势控制方案。结合城市防洪和圩区排涝,加强沿江主要支流防洪治理,实施青弋江分洪道、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滁河近期治理等工程,加快实施秋浦河、青山河和姑溪河等重要中小河流治理,保证沿河县城及园区防洪安全。推动合肥、芜湖、安庆等重点城市及重要区域防洪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城市和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减灾体系,保护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规划实施华阳河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建设下浒山水库,对沿江洲滩圩垸实施分类治理。全面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病险水闸加固任务,加快沿江大型排涝泵站建设和改造,建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与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统筹城乡供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水源保障。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快合肥、巢湖等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建立并完善饮用水源地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抓紧推进引江济巢工程前期工作,科学论证工程对调水区和受水区的影响及实施效果,统筹考虑水资源配置、水污染防治、防洪和航运。研究建设江巷水库。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江淮丘陵区和山区灌区水源工程。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推进合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第四节 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造、升级、扩容宽带互联网络,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积极开展基于无线宽带的城市信息化应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皖江城市间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建设区域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加快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构建区域信息共享体系,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