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26号--关于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的公告

  沼气利用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在消化池、储气柜、脱硫间周边划定重点防火区,并配备消防安全设施;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厌氧消化管理区内;在可能的泄漏点设置甲烷浓度超标及氧亏报警装置。
  在沼气贮气柜的运行维护中保证压力安全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保证冬季气柜内水封不结冰,必要时在气柜迎风面设移动式风障,防止大风对气柜浮盖升降造成影响。
  图7 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工艺流程(略)
  8.4污泥好氧发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4.1最佳可行工艺流程
  污泥好氧发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包括前处理、好氧发酵、后处理及臭气污染控制。
  污泥好氧发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工艺流程见图8。
  8.4.2最佳可行工艺参数
  好氧发酵前,污泥混合物料含水率调到55%~65%,碳氮比(C/N)为25:1~35:1,有机质含量通常不小于50%,pH值6~8。
  采用条垛式好氧发酵时,无通风典型动态发酵周期约20 d;加设通风系统后发酵周期约15 d,温度55℃以上持续5~7 d。
  采用发酵槽(池)式好氧发酵时,阳光棚发酵槽每隔1~2 d翻堆一次,温度55℃以上持续5~7 d,发酵周期约20 d。
  好氧发酵堆体上部铺设5~10cm的覆盖物料吸附恶臭气体。
  发酵时,静态好氧发酵强制通风,每1立方米物料通风量0.05~0.2 立方米/min,非连续通风;间歇动态好氧发酵可参考静态工艺并依生产试验的结果确定通风量,保证好氧发酵在最适宜条件下进行。
  8.4.3污染物削减及污染防治措施
  经好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小于40%,有机物降解率大于40%,蠕虫卵死亡率大于95%,粪大肠菌群菌值大于0.01,种子发芽指数不小于70%。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宜集中收集后进行生物除臭。
  粉尘集中收集后采用除尘器进行处理。
  污泥好氧发酵场产生的滤液以及露天发酵场的雨水集中收集,部分回喷至混合物料堆体,补充发酵过程中的水分要求,其余回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或自建的处理装置。
  对于污泥好氧发酵设备产生的噪声采取消声、隔振、减噪等措施进行防治。
  8.4.4技术经济适用性
  在园林和绿地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的中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宜选用高温好氧发酵方式集中建设污泥发酵场处理污泥。
  厂址远离环境敏感点和敏感区域时,可采用条垛式好氧发酵工艺;厂址附近有环境敏感点或敏感区域时,宜采用封闭发酵槽(池)式好氧发酵工艺。
  在中、小规模的条垛宜使用斗式装载机或推土机;在大规模的条垛宜使用垮式翻堆机或侧式翻堆机。
  设计完整的污泥好氧发酵系统的投资为30~50万元/t(80%含水率),经营成本约为80~150元/吨脱水污泥。
  8.4.5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设置完善的污泥产品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污泥堆肥产品质量。仅允许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污泥好氧发酵产品出厂、销售或施用。
  定期对污泥堆体温度、氧气浓度、含水率、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及腐熟度等进行监测。污泥好氧发酵车间可在线监测硫化氢、氨气浓度。
  单独建设发酵场或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内建设的污泥发酵场不能满足卫生防护距离时,采用完全封闭的发酵工艺,厂房采用微负压设计。
  在好氧发酵车间布设气体收集系统,通过引风机将车间内的恶臭气体送入除臭装置,保证车间及场区内的环境安全和操作人员的健康。
  污泥好氧发酵场不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内时,应获得有关部门的许可。采用密封良好的运输车辆或船舶按相关规定输送污泥,并建立应急管理制度。
  8.5污泥土地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8.5.1最佳可行工艺流程
  污泥土地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主要是将经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进行园林绿化、林地利用或土壤修复及改良等综合利用。
  污泥土地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工艺流程见图9。
  图9 污泥土地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工艺流程(略)
  8.5.2最佳可行工艺参数
  采用土地利用方式处置的污泥应满足表2中的要求。
  表2  污泥土地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施用污泥的指标要求

项目

相关参数要求

无害化指标

臭度

<2 级(六级臭度)

粪大肠菌群菌值

0.01

蠕虫卵死亡率

>95%

种子发芽指数

≥70%

pH 

5.5~8.5

含水率

≤45%

稳定化指标

有机物降解率

≥40%

其它

样品在20℃继续消化30d,挥发份组分的减量须少于15%;或比好氧呼吸速率小于1.5mgO2/h﹒g污泥(干重)

污泥污染物限值

(最高最高容许含量mg/kg)

镉及其化合物(以Cd计)

20

汞及其化合物(以Hg计)

15

铅及其化合物(以Pb计)

1000

铬及其化合物(以Cr计)

1000

砷及其化合物(以As计)

75

硼及其化合物(以B计)

150

矿物油

3000

苯并(a)芘

3

铜及其化合物(以Cu计)

500

锌及其化合物(以Zn计)

1000

镍及其化合物(以Ni计)

20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