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务部公告2010年第4号--对苯二甲酸反倾销案初裁公告

  1.表观消费量
  调查期内,全国同类产品表观消费量2005年为1213.73万吨;2006年为1362.43万吨,比2005年增长12.25%;2007年为1680.81万吨,比2006年增长23.37%;2008年1-9月为1111.7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9.84%。
  2.产能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产能2005年为332.90万吨;2006年为447.90万吨,比2005年增长34.54%;2007年为673.23万吨,比2006年增长50.31%;2008年1-9月为528.6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89%。
  3.产量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产量2005年为322.06万吨;2006年为423.82万吨,比2005年增长31.59%;2007年为638.93万吨,比2006年增长50.76%;2008年1-9月为461.6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5.25%。
  4.销售量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量2005年为191.31万吨;2006年为270.39万吨,比2005年增长41.34%;2007年为461.73万吨,比2006年增长70.76%;2008年1-9月为427.9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63%。
  5.市场份额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2005年为26.00%;2006年为29.02%,比2005年上升3.02个百分点;2007年为35.15%,比2006年上升了6.13个百分点;2008年1-9月为46.17%,比上年同期上升11.14个百分点。
  6.销售价格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2005年为6749.85元/吨;2006年为7444.81元/吨,比2005年上升了10.30%;2007年为6916.48元/吨,比2006年下降7.10%;2008年1-9月为6966.30元/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55%。
  7.销售收入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收入2005年为129.13亿元;2006年为201.30亿元,比2005年增加55.89%,2007年为319.34亿元,比2006年增加58.64%;2008年1-9月为297.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27%。
  8.税前利润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税前利润2005年为10.17亿元;2006年为5.96亿元,比2005年减少41.43%,自2007年起,国内产业陷入亏损,2007年和2008年1-9月分别亏损11.04亿元和14.82亿元。
  调查期内,随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量增长,影响税前利润的要素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和产品税金及附加也相应变动,对同类产品利润变化产生影响。通过逐项分析上述影响利润的各要素变动情况,调查机关认定,造成国内产业税前利润持续下降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调查期内,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未能达到合理水平,无法随销售成本相应变动,价格成本差持续减少,尤其在调查期末,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未能消化原材料成本上涨引起的销售成本增加,出现价格低于成本的倒挂现象。期间费用、产品税金及附加的变化不是造成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直接材料价格的上升是造成同类产品销售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9.投资收益率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2005年为7.09%;2006年为2.45%,比2005年下降4.64个百分点;自2007年开始,随着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经营出现亏损,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呈现为负值,2007年为-3.49%,2008年1-9月为-4.49%。
  韩国6家企业在《损害抗辩意见》中提出,申请人大量对对苯二甲酸产能的投资必然会增加运行初期的折旧及摊销,从而影响当期投资收益率。
  申请人在《进一步评论意见》中就此进行了回应,认为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税前利润率的下降不能归因于国内产业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当年计提的折旧和摊销。虽然调查期内申请人与同类产品有关的折旧和摊销有所增长,但其增长是与申请人销售收入的增长相适应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并非处于不正常的高水平,没有出现不合理的增长,对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调查机关认为,申请人的主张符合本案实际。如前所述,调查期内销售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原材料成本上升推动的,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未能随销售成本相应变动是造成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证据也显示,调查期内,申请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在相应成本和费用中占比小,且所占比例保持稳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未达到合理水平是利润和投资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韩国6家企业的主张不能成立。
  10.开工率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开工率2005年为96.74%;2006年为94.62%,比2005年下降2.12个百分点;2007年为94.91%,比2006年上升0.29个百分点;2008年1-9月为87.32%,比上年同期下降10.26个百分点。
  韩国6家企业在《损害抗辩意见》中提出,虽然国内产业开工率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世界及亚洲对苯二甲酸产业开工率,表明国内产业生产活动总体上运行良好,并未显示遭受实质损害。国内开工率的下降,并非由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所致,而是因为国内新产能猛增、下游需求的相对减少造成。申请人同类产品的开工率下降主要是从2007年10月以后开始,2007年国内产业和申请人同类产品的产能增幅分别高于同期国内对苯二甲酸表观消费量增幅,国内产业和申请人过度投资扩大产能必然会导致开工率下降;而2007年10月以后,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减少引起的下游产业开工率急剧下降,造成对苯二甲酸下游需求的相对减少,也导致了申请人开工率的下降。
  申请人在《进一步评论意见》中全面回应了韩国6家企业的以上主张,认为:
  1.根据申请人目前所获得的信息和证据显示,至少韩国对苯二甲酸的开工率是高于国内产业的。在本案调查期内,韩国6家对苯二甲酸企业的开工率均在99%以上。韩国对苯二甲酸产能至少是需求的两倍以上,其开工率都可以达到99%,而中国产能尚无法满足需求,国内产业开工率却低于韩国,证明受到倾销影响的中国国内对苯二甲酸产业的开工率并非处于高水平。
  2.即使国内产业的开工率高于全球或亚洲的平均开工率,这也并不能说明国内产业没有遭受损害。调查期内,国内对苯二甲酸产业尚处于成长期,且中国的对苯二甲酸产能尚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而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对苯二甲酸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的对苯二甲酸开工率高于全球平均开工率是正常的现象,并未代表国内产业未遭受到实质性损害。相反,在被调查产品的冲击之下,国内产业的开工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已经是实质性损害的重要表现。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对苯二甲酸产业发展历史较长,企业已经完成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因而开工率的高低对其影响程度较低。相反,国内产业的生产装置大多是2000年以后方建设的,企业仍处于固定资产回收期,因此开工率的高低对国内产业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开工率未能达到较高水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国内产业的平均开工率表明国内产业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3.国内产业开工率处于低水平并出现下降并非是由产能扩大造成的。2005-2007年,国内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累计增长额分别为567万吨、539万吨和666万吨。这说明国内产业产能的扩张完全是基于对市场需求增长的合理预期,没有超过表观消费量的增长,并不存在韩国应诉企业所述的所谓“过度投资”。如果被调查产品没有大量、低价冲击国内市场,国内产业完全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开工率。
  4.国内产业开工率处于低水平并出现下降并非是由下游产业需求减少造成的。申请人获得的数据显示2007年10月份以来国内聚酯产业的产量并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的趋势,故国内产业开工率的下降不是需求减少所导致的。
  调查机关认为,申请人的上述主张符合本案实际。调查期内,国内产业产能、产量与国内市场表观消费量之间尚存较大缺口,并未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0月以后,国内聚酯行业运行良好,2007年10-12月开工率高于2007年1-9月3个百分点,2008年1-9月开工率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韩国6家企业提出的“2007年10月以后国内下游产业开工率急剧下降”的主张与事实不符。根据调查机关实地核查了解的情况,2008年1-9月国内产业开工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自2007年以来,在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持续下降的冲击下,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成本差持续减少,国内产业已出现大幅亏损。为保持生产连续性,减少停工减产造成的损失,国内产业被迫尽力维持开工率;至2008年1-9月,国内同类产品出现价格低于成本的倒挂现象,国内产业无法承受亏损状况继续恶化,所以只能大幅降低开工率。
  11.人均年工资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就业人员人均年工资2005年为49031.20元;2006年为56530.11元,比2005年增加15.29%;2007年为65927.83元,比2006年增加16.62%;2008年1-9月为47868.69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6%。
  12.就业人数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就业人数2005年为2350人;2006年为2998人,比2005年增加27.57%;2007年为3136人,比2006年增加4.60%;2008年1-9月为3026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36%。
  13.劳动生产率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劳动生产率2005年为1370.48吨/人;2006年为1413.67吨/人,比2005年提高3.15%;2007年为2037.41吨/人,比2006年提高44.12%;2008年1-9月为1525.58吨/人,比上年同期下降0.92%。
  14.期末库存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期末库存2005年为64094.05吨;2006年为182993.80吨,比2005年增加185.51%;2007年为331035.38吨,比2006年增加80.90%;2008年1-9月为104555.09吨,比上年同期减少73.20%。
  15.现金净流量
  调查期内,国内同类产品经营性现金净流量2005年为5.35亿元;2006年为7.53亿元,比2005年增加40.67%,2007年现金净流量为-0.72亿元。
  16.投融资能力
  由于受到进口低价产品的冲击,2007年以来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国内产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大幅亏损,对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投融资产生不利影响,部分新建项目被迫推迟。部分企业信用等级下调,股票债券发行计划延缓。
  (五)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
  上述数据显示,调查期内,国内同类产品表观消费量总体保持增长,国内产业处于成长期。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内产业产能不断扩大。2005年到2006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产能、产量、销量、销售收入增长,市场份额上升;就业人数、人均年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但是,从2007年开始,进口被调查产品严重压低和抑制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导致同类产品经营出现亏损,投资收益率为负值,经营性现金流呈现净流出,期末库存增加,远超过正常库存水平;到2008年1-9月,进口被调查产品进一步压低和抑制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致使国内同类产品不能抵消由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的销售成本增加,国内产业亏损持续扩大,产量、开工率、就业人数、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全面下降;部分新建项目被迫推迟,已投入的大量资金难以产生效益;部分企业信用等级被下调、股票债券发行计划延缓,对资金的回收及下一步投融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
  韩国6家企业在《损害抗辩意见》中提出:在《申请书》中分析的15项国内产业指标中,大多数指标显示国内产业不仅没有受到实质损害,反而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只有少数指标(价格成本差、利润、利润率及投资收益率等)显示国内产业效益下降,并据此否认国内产业遭受到了实质性损害。
  申请人在《进一步评论意见》中认为,根据WTO《反倾销协定》的精神和原则以及各国相关的反倾销实践做法,在评估国内产业的损害时,各个经济指标不是分开来单独审查的,而是要结合在一起从它们之间的总体变化和相互关系来考虑。只有经过全面、综合考虑国内产业的特定市场状况、各损害指标之间的整体联系等情况和因素后,作出相关的结论才是公正、客观的,才能真正反映被调查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影响情况。对于本案而言,如果结合国内产业处于成长期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对于各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进行综合考察,结合价格下降、利润等财务指标恶化情况一起考察,就明显可以看出:在调查期间,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产量、销量和市场份额等经营性指标有所提高,逐渐实现规模经济,这应当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在被调查产品的冲击下,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财务状况却大幅恶化,这就意味着: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产量、销量、市场份额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益和利润增长,甚至处于不断衰减,出现严重亏损的局面,这恰恰是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的最直接体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