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对立案评论意见的评述”认为:第一,取向电工钢产品的使用性能主要为电磁性能。为追求更好的电磁性能,各取向电工钢生产企业均从炼钢成分、各种工艺及设备进行不断改进和提高,其目的均是提高取向电工钢最终产品的电磁性能,因此尽管各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可能会有所区别,但这并不能表明最终的产品特性发生变化,而从俄罗斯与美国进口被调查产品最终的电磁性能表明,两者基本一致,使用用户大多相同,同样适用于中国国内中型电力变压器及各种配电变压器,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是相互直接竞争的,产品具有可替代性。第二,就对国内产业损害的持续性和可能性而言,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取向电工钢产品数量远大于美国,对中国国内产业的影响更大。
调查机关认为: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产品虽然在具体的生产装置及工艺上略有差异,但两者物理特性基本一致,最终产品的电磁性能基本相同,相互具有可替代性。从调查数据来看,本案调查期内来自于俄罗斯的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远高于美国,并采取低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定价销售的策略,对中国国内产业影响较大;俄罗斯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且对中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量比例较大,对中国国内市场依存程度较高,各个牌号的产品均有继续大量对华出口的可能性。立案评论意见所主张的“俄罗斯企业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继续或扩大对中国的出口”的说法不成立。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具有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经调查,调查机关认定,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与来自美国的进口被调查产品具有可替代性,两者均具有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意见二:
“立案评论意见”对来自俄罗斯进口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关系提出异议,认为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以较高电磁性能产品为主,是中国国内需求的有益补充,未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构成竞争关系。
申请人“对立案评论意见的评述”认为:俄罗斯产品非但不是中国国内需求的有益补充,而且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具有同质性,与国内同类产品构成竞争。中国国内取向电工钢生产企业经过努力,产品的电磁性能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相当于俄罗斯进口被调查产品电磁性能水平的产品已占较大比例,与俄罗斯进口被调查产品可以相互替代,两者具有竞争关系。
调查机关认为:调查显示,中国国内产业在本案调查期内生产并销售具有较高电磁性能的取向电工钢产品,较高电磁性能产品占国内同类产品生产和销售数量的比重较大。
经调查,根据利害关系方提供的有关证据,考虑上述意见和理由,调查机关认定,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综上所述,调查机关认定,对原产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二)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及所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
1、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来自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分别为83836.87吨、84600.39吨、135900.00吨和19400.00吨。2007年比2006年增长0.91%;2008年比2007年增长60.64%,增长幅度比2007年上升59.73个百分点;2009年1季度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继续大幅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23.57%。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
2、被调查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来自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2007年比2006年下降3.35个百分点,2008年和2009年1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6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
(三)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及其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1、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来自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被调查产品进口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为25913.08元/吨、26683.58元/吨、31371.75元/吨和26672.64元/吨。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2.97%和17.57%,2009年1季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25%。
2、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
证据显示,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中国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6.66%、上升14.53%和下降30.25%。
3、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如上所述,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6年至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1季度出现下降,呈现“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同类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同类产品价格也下降”的形势。初裁前实地核查中申请人提供的取向电工钢销售合同以及价格形成过程等原始记录表明,被调查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采取低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定价策略,国内同类产品为此不断调低销售价格。由于被调查产品持续保持低价销售且自2008年起进口量大幅增长,受此影响,中国国内同类产品调低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自2008年开始,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未能消化成本上涨,价格成本差比2007年下降7%;2009年1季度,在单位销售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的情况下,销售价格大幅下降30.25%,造成价格成本差持续大幅下滑,比上年同期下降75%。
俄罗斯生产商“新利佩茨克钢铁”股份无限公司、维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和瑞士出口商诺维克斯贸易(瑞士)有限公司在其提交的“立案评论意见”中认为,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没有抑制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
申请人“对立案评论意见的评述”认为:首先,2008年底及2009年初,中国国内取向电工钢市场价格下降,主要由于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数量激增,导致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降,从而使得国内产业取向电工钢产能严重放空、减产,库存激增。其次,应诉方在其立案评论意见中承认“进口产品的价格是跟随国内价格进行调整的”。事实上,2008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取向电工钢产品的定价策略是跟随国内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采取低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同期价格进行销售。再次,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大量低价冲击,使得中国国内产业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在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度高涨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始终处于受抑制的状态。
调查机关认为:调查显示,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大增,进口价格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有关证据证明,被调查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采取低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定价策略,迫使国内同类产品不断调低销售价格,价格成本差持续下降。
经调查,调查机关认定,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和持续低价销售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产生了明显的压低和抑制作用。“立案评论意见” 所主张的“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被调查产品没有抑制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缺乏证据支持。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显示,调查期内,来自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价格先升后降,所占国内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指标影响较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大增以及2009年1季度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的下降对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了严重的压低和抑制。
(四)国内产业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评估
根据《
反倾销条例》第
八条、《
反补贴条例》第
八条及《
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七条、《
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六条等规定,调查机关对被调查产品影响中国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
1、调查期内,中国国内需求量的增长带动产能的增长,但产量未得到应有的增长,开工率下降,产能、产量的增长并未给中国国内产业带来相应的规模效应和收益利润。
为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国内市场需要,中国国内产业在此期间通过技术改造、扩建等手段,扩大产能。调查期内,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逐年增长,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5.33%、53.67%和80.13%。同时,随着技术改造和扩建项目的陆续竣工,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产量有所增长,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6.76%、23.91%和55.23%,但增长幅度均低于同期产能增长幅度。
2008年和2009年1季度,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挤压中国国内产业。2008年,虽然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产量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比2007年增长幅度下降12.8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产能增长幅度29.76个百分点,并比同期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增长幅度低36.73个百分点。
由于产量未得到相应的增长,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开工率在2007年比2006年增长1.06个百分点之后,2008年比2007年大幅下降19.61个百分点,2009年1季度比上年同期继续下降12.53个百分点。而且,在被调查产品持续大量低价进口的冲击下,产能和产量的增长并未给中国国内产业带来相应的规模效应和收益利润,2008年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税前利润增长幅度与2007年增长幅度相比大幅下降50.85个百分点,由2007年同比增长52.09%,下降为1.24%;2009年1季度,税前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81.51%,利润水平不断恶化。
2、调查期内,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正常销售受到抑制,库存大幅增加,销量的增长并未给中国国内产业带来相应的利润。
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5.49%、5.04%和14.83%。但是,由于2008年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增长60.64%,比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当期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高出55.60个百分点,使得2008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长幅度大幅下降,比2007年增长幅度下降40.45个百分点,并明显低于同期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产量和国内需求量的增长幅度,中国国内产业的正常销售受到极大抑制。2009年1季度,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长幅度仍远低于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产能、产量和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长幅度。2007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期末库存比上年减少49.01%,由于销售受阻,2008年和2009年1季度期末库存大幅上升,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839.02%和978.81%。
3、调查期内,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先增后减。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2007年和2008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55.18%和20.31%。但是,2007年和2008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的增长幅度小于单位销售成本增长的幅度,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同期产量和国内需求量的增长幅度。由于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增长均受到抑制,并由此导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收入未能获得应有的增长,2008年增长幅度较2007年增长幅度下降34.87个百分点。2009年1季度,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继续大幅增加、进口价格下降,受此影响,中国国内产业降低同类产品销售价格,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9.91%。
4、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先增后降。
由于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大量增加,2007年和2008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均受到抑制,销售收入未能获得应有的增长,进而导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增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2008年增长幅度比2007年增长幅度下降50.85个百分点。2009年1季度,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出现下滑。受此影响,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税前利润开始由增长变为下降,比上年同期下降81.51%。
5、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调查期内,由于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收入未能获得应有的增长并有所下降,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税前利润增长受到抑制并出现下降,导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季度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25个百分点、下降8.83个百分点和下降8.63个百分点。
6、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出现下降,调查期末略有上升。
由于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大幅增长,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销售受到抑制,2008年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在2007年增长7.97个百分点之后出现下降,比上年下降5.65个百分点,而同期被调查产品所占中国市场的份额比2007年上升5.56个百分点。2009年1季度,受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进口影响,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下滑,利润水平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国内市场份额和企业的运转,中国国内产业在降低同类产品销售价格的基础上进行销售,市场份额略有上升,但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