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产林改造模式与技术日趋成熟,提高了当前低产林分产量水平
在“六五”、“七五”期间,油茶栽培技术协作组组织编制了《油茶丰产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油茶低产林的改造中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模式低改的共识,使低产林改造模式和油茶标准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中逐步完善和成熟,在油茶主产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效果显著的有:湖南省常宁、耒阳、永兴三县采用组装配套综合技术抚育改造9万亩低产油茶林,第四年亩产茶油12公斤;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优辂村,有油茶林5000亩,低改前为60年代种子直播林分,亩产油在3~5公斤,采用两种模式改造并强化抚育后,每年亩产油量达到15.3公斤,采用油茶与果树间种亩产油量达到20公斤;浙江省青田县章村乡章村,连片油茶林3000亩,大部分采用强化抚育管理改造,少部分采用高接换头改造,改后第三年产量大幅度上升,亩产油量达到16.7公斤;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莲济村,对5000亩油茶林采用强化抚育管理改造,当年开始产量提高,改后第三年产量大辐上升,亩产油量达到17.2公斤。
目前,我国油茶低产林分面积达4000万亩,占现有油茶面积的90%以上。在当前尚无法对所有低产林重新造林的前提下,对低产林改造无疑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方式。
(四)政府产业引导和机制创新为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油茶产业发展作出批示,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也纷纷予以具体支持,专项用于油茶产业基础研发和实用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油茶主产区的各级政府也在政策上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予积极地扶持。无疑,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促进油茶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油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虽可充分利用农户闲散劳动力资源,解决部分农村剩余人口就业问题,但从产业发展角度衡量,也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首先分散型经营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建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创立品牌,更不利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各地也在探索油茶等经济林规模化生产新模式。如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油茶有机生产基地建设中进行机制创新,形成企业、基地与农户的紧密关系;以科技为依托,建立示范基地并与农户结合;采用以森林食品基地为载体,将企业、基地、农户结合在一起的经营方式;组织油茶合作社以及引导企业改造设备提高产品品质等。这些促进油茶规模化生产的新模式、新机制,为油茶大面积改造和新品种造林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茶油产品紧缺、价格上涨也以市场为手段调动了广大农户经营油茶的积极性。进而从多方面促进了油茶经营规模和生产力水平,为提升油茶产业化发展水平夯实了基础。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发办[2007]59号);
3、《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
4、《全国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
5、《
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
6、《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油茶种苗发展和强化种苗质量管理的通知》;
7、《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的通知》;
8、《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 1328-2006;
9、《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
10、《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
11、《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12、《油茶优良种质资源》。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政策扶持,提高集约经营水平,逐步形成资源相对稳定充足、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供、销发展格局,不断增加茶油供给能力,把油茶产业建设成为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布局,基地化带动,示范性引导,适度规模发展。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三)坚持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推广应用油茶良种、新技术,强化管理,努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四)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新造和低产林改造相结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五)坚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新机制。
(六)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规划技术路线
(一)在有效利用现有油茶林资源的基础上,依据油茶种植区划,在山地丘陵适生区域大力发展良种油茶林基地,以改造现有低产林为重点,新造油茶林与低改相结合,有效改善种植结构,扩大良种油茶比例和规模。
(二)把发展良种油茶林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不断为市场提供优质油茶产品的重要措施,使其尽快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林、绿色银行和基本生活保障林。
(三)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力度,把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作为规划近期的工作重点,扩大良种苗木供应量。通过实施种苗定点基地生产和强化监督,保证优良品种的种苗得以有效的推广与普及,并以现有种苗供应能力为基础确定近期油茶林造林任务,围绕优良种苗开展基地建设,保证生产基地的高产稳产。
(四)加强对低产林改造和新建高产油茶林的建设,有效扩大高产油茶生产规模和产出总量,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生活逐步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工业原料需求。
(五)在新造、改造油茶林,特别是重点火险部位的林缘、山脚、田边、村屯等人为活动频繁地带,应统筹规划,重在实效,合理配置,形成网络,按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结构模式和标准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其阻火、隔火作用,确保主产区油茶和其他森林资源的安全。
(六)分区建设突出重点,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要根据现有油茶种植面积和优良种苗储备情况、以及宜林地资源状况,做到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和集约经营。优先发展核心区,先期启动,全面进行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区,可以部分启动产业工程,重点进行高产油茶林示范建设;一般发展区,重点进行种苗培育和试点。
(七)油茶规模化种植要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做到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为油茶产业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创建模式。示范既包括推广应用油茶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的种植模式和良种培育等,也涵盖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完整的经济联合体和油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
(八)依靠各级科研院校,积极开展油茶产业发展相关课题研究,重点开展良种选育、栽培丰产技术、油茶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等研究。
(九)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提高优质油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增强精品茶油生产能力,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集团,着力打造油茶市场知名品牌,不断增加市场份额。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延长产业经济链条,推进产业化进程。
(十)加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力度,强化油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油茶产区林地生产力及广大林农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发展目标
通过规划的实施,力争使我国油茶种植总规模达到7000万亩,稳产后,通过抚育改造的油茶林年亩产茶油可达25公斤,更新、嫁接和新造油茶林年亩产茶油达到40公斤以上,全国茶油产量达到250万吨。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
六、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2009~2010年为近期,2011~2015年为中期,2016~2020年为远期。
第四章 建设范围与建设布局
一、建设范围
按油茶物种地理分布和自然条件,以“全国油茶林区划”划分的“三带、九区”为基础,根据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确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范围为“三带、九区”中适宜油茶产业发展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4个省(区、市)中的642个县(市、区)(详见附表1、附图1)。
二、建设布局
(一)栽培区划分
依据“全国油茶林区划”结果,按油茶生产适生条件将我国油茶栽培划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和较适宜栽培区3个栽培区(详见附表6)。
1、最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安徽8省(区)的292个县(市、区)的丘陵山区。
行政区域:湖南省大部分,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11个地(市)的96个县(市、区);江西省全省11个地(市)的100个县(市、区);广西自治区桂林、柳州2个市的15个县(市、区);浙江省衢州、丽水2个市的15个县(市、区);福建省三明、南平、龙岩3个市的29个县(市、区);广东省韶关、清远2个市的5个县(市、区);湖北省黄石、成宁、黄冈3个市的12个县(市、区);安徽省黄山、安庆、宣城3个市的20个县(市、区)。
2、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重庆、四川8省(区、市)的167个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
行政区域:湖南省湘西、怀化、张家界3个市(州)的25个县(市、区);广西自治区百色、河池、贺州、梧州、来宾5个市的35个县(市、区);浙江省杭州、金华、台州、舟山、宁波、绍兴、湖州、温州8个市的48个县(市、区);福建省福州、宁德2个市的17个县(市、区);湖北省恩施州的4个县(市、区);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铜仁3个市(州)的12个县(市、区);重庆市的15个县(区);四川省南充、广安2个市的11个县(市、区)。
3、较适宜栽培区。包括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云南、河南、四川、陕西9省(区)的183个县(市、区)的部分地区。
行政区域:广西自治区贺州、崇左、钦州、南宁、梧州、防城港、来宾7个市的11个县(市、区);福建省漳州、泉州、莆田3个市的17个县(市、区);广东省河源、梅州、云浮、肇庆4个市的13个县(市、区);湖北省武汉、鄂州、黄冈、随州、宜昌、荆门、襄樊、十堰、孝感9个市的29个县(市、区)以及省直辖的神农架林区;安徽省池州、六安、巢湖、芜湖4个市的15个县(市、区);云南省的文山、保山、大理、普洱、曲靖、红河、昆明、玉溪、楚雄、德宏、昭通11个市(州)的47个县(市、区);河南省信阳市的5个县(市、区);四川省泸州、达州、宜宾、凉山、绵阳、广元、内江、巴中、眉山、自贡10个市(州)的32个县(市、区);陕西省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的13个县(市、区)。
(二)油茶产业发展建设布局
以上述我国油茶适宜栽培区划为依据,结合油茶林资源现状和适宜发展区域条件的特点,充分考虑油茶栽培历史和群众营造与经营管理的技术水平,以及油茶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油茶产业发展建设布局。建设布局应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区施策,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根据现有林种植规模、良种选育基础和近期良种种苗保障供给能力,以及宜林地资源优劣、可供程度等条件,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布局确定为核心发展区、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三个建设发展区(详见附表7)。
核心发展区:涉及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的271个县(市、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县211个,适宜栽培县60个。
积极发展区:涉及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广西(部分)7省(区)的248个县(市、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县81个,适宜栽培县81个,较适宜栽培县86个。
一般发展区:涉及云南、重庆、河南、四川、陕西5省(市)的123个县(市、区)。其中适宜栽培县26个,较适宜栽培县97个。
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油茶林基地建设
规划油茶林基地建设总面积6631.0万亩,其中:新造油茶林2487.0万亩,现有低产油茶林改造4144.0万亩。加上现有的高产油茶林面积387.1万亩,到规划期末,我国油茶林基地面积将达到7018.1万亩(规划任务详见附表8)。
油茶林基地建设规模汇总表
表5-1 单位:万亩
┏━━━━━━┳━━━━━━┳━━━━━━┳━━━━━━━━━━━━━━━━━━━━━━━━━━┓
┃ ┃ ┃ 新造 ┃ 油茶低产林改造 ┃
┃ 发展区 ┃ 合计 ┃ ┃ ┃
┃ ┃ ┃ ┣━━━━━━┳━━━━━━┳━━━━━┳━━━━━━┫
┃ ┃ ┃ 油茶林 ┃ 小计 ┃ 更新 ┃ 嫁接 ┃ 抚育 ┃
┣━━━━━━╋━━━━━━╋━━━━━━╋━━━━━━╋━━━━━━╋━━━━━╋━━━━━━┫
┃ 总计 ┃ 6631.00 ┃ 2487.00 ┃ 4144.00 ┃ 2771.20 ┃ 35.80 ┃ 1337.00 ┃
┣━━━━━━╋━━━━━━╋━━━━━━╋━━━━━━╋━━━━━━╋━━━━━╋━━━━━━┫
┃核心发展区 ┃ 3641.90 ┃ 845.50 ┃ 2796.40 ┃ 1999.90 ┃ 19.00 ┃ 777.50 ┃
┣━━━━━━╋━━━━━━╋━━━━━━╋━━━━━━╋━━━━━━╋━━━━━╋━━━━━━┫
┃积极发展区 ┃ 2227.00 ┃ 1073.50 ┃ 1153.50 ┃ 694.10 ┃ 14.70 ┃ 444.70 ┃
┣━━━━━━╋━━━━━━╋━━━━━━╋━━━━━━╋━━━━━━╋━━━━━╋━━━━━━┫
┃一般发展区 ┃ 762.10 ┃ 568.00 ┃ 194.10 ┃ 77.20 ┃ 2.10 ┃ 114.80 ┃
┗━━━━━━┻━━━━━━┻━━━━━━┻━━━━━━┻━━━━━━┻━━━━━┻━━━━━━┛
为了保证油茶林基地建设质量、集约化经营,实现预期规划目标,在基地建设和经营管护中,其技术路线按《油茶栽培技术规程》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一)新造油茶林
根据14个省(区、市)林地资源现状以及建设布局,新造油茶林基地主要选择海拔800米以下,相对高度2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山荒地。规划新造林面积2487.0万亩,其中2009~2010年完成新造林任务113.00万亩;2011~2015年完成新造林任务834.5万亩;2016~2020年完成新造林任务1539.5万亩,分别占新造油茶林任务量的4.54%、33.56%和61.90%。
(二)油茶低产林改造
在我国现有的4531.2万亩油茶林中,产前期面积180.2万亩,初产期面积239.6万亩,盛产期面积1977.7万亩,衰产期面积2133.7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8%、5.28%、43.65%和47.09%。按林龄分,53%为中幼林和成熟林,47%为过熟林。在全部油茶林中,平均亩产茶油不足5公斤的低效林面积占油茶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高产油茶林面积为387.1万亩,仅占油茶林面积的8.54%。我国现有油茶单产过低与现实林分结构和林龄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分类施策的方法对现有的4144.0万亩低产油茶林加快进行改造。其主要方式是:
1、更新改造
现有油茶林中处于衰产期(过熟林)的林分是更新改造的重点。对其中品种较好,株行距较均匀、长势不过于衰老、尚有生产潜力的林分,采用部分更新造林方式,增加良种比重;对于品种差、林相乱、病虫害严重的衰老林,全部采用良种化、规范化更新造林,迅速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产出水平。规划14个省(区、市)更新改造现有油茶林2771.20万亩,占现有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的66.87%。其中:2009~2010年完成158.00万亩,2011~2015年完成1829.9万亩,2016~2020年完成783.30万亩。分别占更新改造任务量的5.70%、66.03%和28.27%。
2、嫁接改造
现有油茶林中,除处于衰产期(过熟林)的林分外,多以长势较旺盛但劣种、劣株的纯林占主导地位,严重影响油茶林整体高产、稳产目标的实现。对这部分油茶林结合调整密度,去劣留优,采取高接换冠嫁接良种,改劣种林为良种林。虽然嫁接改造成本较高,但比新造林能提前2年挂果,而且盛果期早,产量也高。规划14个省(区、市)嫁接改造面积35.8万亩,占现有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的0.86%。其中:2009~2010年完成嫁接改造9.65万亩,2011~2015年完成嫁接改造24.05万亩,2016~2020年完成嫁接改造2.10万亩,分别占嫁接改造任务量的26.96%、67.18%和5.86%。
3、抚育改造
对现有林分中已进入盛果期,由于株行距不均、林龄不一,加之疏于管理,产出较低的林分,采取合理垦复、补植、间伐和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使之在短时期内达到丰产稳产。规划14个省(区、市)抚育改造现有油茶林1337.00万亩,占现有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的32.26%。其中:2009~2010年完成抚育改造648.00万亩,2011~2015年完成抚育改造561.78万亩,2016~2020年完成抚育改造127.22万亩,分别占抚育任务量的48.47%、42.02%和9.51%。
二、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一)油茶良种种苗繁育技术路线
发展油茶产业,种苗是根本、是关键。油茶良种繁育在选优的基础上,建设良种优树圃,并对选定的优树进行无性系测定,通过筛选,一是选出优良家系;二是进行杂交育种,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再经过中试、鉴定、试验示范,通过采穗圃苗木繁育后用于生产(油茶良种种苗繁育技术路线详见图5-1)。
图5-1:油茶良种种苗繁育技术路线图(略)
(二)油茶良种苗木供需平衡测算
根据《关于油茶良种种苗生产供应情况的调研报告》和有关资料统计,油茶现有苗木生产能力在规划期内可提供良种苗木(穗条)总量为16.32亿株。经初步估算,规划期新造和更新改造油茶林共需良种苗木(穗条)约60.34亿株(包括苗木和嫁接改造接穗),良种苗木(穗条)缺口总量约44.02亿株,年均缺口数量为3.67亿株,现有优良苗木供给能力远不能满足油茶基地发展的需要(详见表5-2)。
规划期全国油茶良种苗木供需情况表
表5-2 单位:万亩、亿株(条)
┏━━━━━━━━━┳━━━━━━━━━━━┳━━━━━━━━━━┳━━━━┳━━━━━┳━━━━━┳━━━━┓
┃ 油茶新造林 ┃ 更新改造 ┃ 嫁接改造 ┃总需 ┃现有良种 ┃苗木供 ┃年均 ┃
┣━━━━┳━━━━╋━━━━━┳━━━━━╋━━━━┳━━━━━┫ ┃ ┃ ┃ ┃
┃面积 ┃需苗量 ┃面积 ┃需苗量 ┃面积 ┃需苗量 ┃苗量 ┃苗木总量 ┃应缺口 ┃缺苗 ┃
┣━━━━╋━━━━╋━━━━━╋━━━━━╋━━━━╋━━━━━╋━━━━╋━━━━━╋━━━━━╋━━━━┫
┃2487.0 ┃ 27.36 ┃ 2771.2 ┃ 30.48 ┃ 35.8 ┃ 2.5 ┃ 60.34 ┃ 16.32┃ 44.02 ┃ 3.67 ┃
┗━━━━┻━━━━┻━━━━━┻━━━━━┻━━━━┻━━━━━┻━━━━┻━━━━━┻━━━━━┻━━━━┛
注:新造林、更新造林按每亩110株苗计算;嫁接改造按每亩70株大树、每树嫁接10个穗条计算。
(三)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本规划在整合、完善14个省(区、市)现有良种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主产省(区、市)规划新造和更新面积的实际,14个省(区、市)共需改扩建或新建良种采穗圃77个,其中:新建49个,改扩建28个。形成良种采穗圃面积12630亩,其中新建6410亩,改扩建6220亩;改扩建或新建苗圃基地161个,其中:改扩建现有苗圃基地57个,新建苗圃基地104个,新增苗圃面积16450亩,新增育苗塑料大棚37.6万平方米、炼苗阴棚(炼苗场)56.3万平方米(详见附表9、表5-3)。
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规划任务表
表5-3
┏━━━━━━┳━━━━━━━━━━┳━━━━━━━━━━┳━━━━━━━━━━┳━━━━━━━━━━━━━━━━━┓
┃ ┃ 采穗圃 ┃ 苗圃 ┃ 采穗圃 ┃ 苗圃 ┃
┃ ┃ (个) ┃ (个) ┃ (亩) ┃ (亩、万平方米) ┃
┃ 分区 ┃ ┃ ┃ ┃ ┃
┃ ┣━━━━━┳━━━━╋━━━━━┳━━━━╋━━━━━┳━━━━╋━━━━━┳━━━━━┳━━━━━┫
┃ ┃ 改扩建 ┃ 新建 ┃ 改扩建 ┃ 新建 ┃ 改扩建 ┃ 新建 ┃ 苗圃 ┃ 塑料 ┃ 荫棚 ┃
┃ ┃ ┃ ┃ ┃ ┃ ┃ ┃ 面积 ┃ 大棚 ┃ ┃
┣━━━━━━╋━━━━━╋━━━━╋━━━━━╋━━━━╋━━━━━╋━━━━╋━━━━━╋━━━━━╋━━━━━┫
┃ 合计 ┃ 28 ┃ 49 ┃ 57 ┃ 104 ┃ 6220 ┃ 6410 ┃ 16450 ┃ 37.6 ┃ 56.3 ┃
┣━━━━━━╋━━━━━╋━━━━╋━━━━━╋━━━━╋━━━━━╋━━━━╋━━━━━╋━━━━━╋━━━━━┫
┃核心发展区 ┃ 14 ┃ 14 ┃ 31 ┃ 41 ┃ 3420 ┃ 930 ┃ 7400 ┃ 16.7 ┃ 25.0 ┃
┣━━━━━━╋━━━━━╋━━━━╋━━━━━╋━━━━╋━━━━━╋━━━━╋━━━━━╋━━━━━╋━━━━━┫
┃积极发展区 ┃ 14 ┃ 23 ┃ 22 ┃ 37 ┃ 2800 ┃ 3600 ┃ 6190 ┃ 13.9 ┃ 20.9 ┃
┣━━━━━━╋━━━━━╋━━━━╋━━━━━╋━━━━╋━━━━━╋━━━━╋━━━━━╋━━━━━╋━━━━━┫
┃一股发展区 ┃ ┃ 12 ┃ 4 ┃ 26 ┃ ┃ 1880 ┃ 2860 ┃ 7.0 ┃ 10.4 ┃
┗━━━━━━┻━━━━━┻━━━━┻━━━━━┻━━━━┻━━━━━┻━━━━┻━━━━━┻━━━━━┻━━━━━┛
按照每亩采穗圃每年生产2~3万根穗条(每根穗条平均3个接芽)、嫁接成活率70%、每亩苗圃基地每年生产3~4万株优良嫁接苗计算,规划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后,每年能提供良种穗条2.52~3.79亿根,形成良种苗木供应能力4.93亿株左右,基本实现一个良种基地辐射一定栽培范围,保证新建和更新油茶林良种供给率达到100%,满足油茶基地建设需要。本着种苗先行的原则,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任务拟在2009~2011年全部建设完成。
三、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
1、国家和省级油茶科技基地建设
(1)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油茶科技创新,实现营造林、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等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从而达到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夯实油茶产业科技保障基础。本规划拟于2009~2010年在广西依托广西自治区林科院、在湖南依托湖南省林科院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江西依托江西省林科院和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在浙江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成立4个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
①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的主要任务
在整合现有油茶科技力量和存量科技资源的基础上,以打造强势的产学研联盟为目标,建立油茶品种、培育、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重点研发和推广油茶优质高产新品种、高效栽培新技术;开展茶油和茶壳、茶粕剩余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快油茶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副产品研发步伐;同时依托中心建立油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对油茶苗木及其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和检验,以确保苗木和产品的品质;建立和完善油茶资源培育、加工、检测、服务等标准体系。
②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主要研发工作
一是种质资源收集与高产优质油茶新品种选育。建立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收集和保存具有早实、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优良性状的油茶种质资源,培育提升与油茶产业水平相适应的应用技术研究,为油茶新品种的创制奠定基础。
二是进行杂种优势的利用。以油茶“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开展油茶“雄性不育系”育性研究及杂交育种技术研究,选育出高产优质油茶新品种。
三是组建全国性协作网络。在各产区布局新品种区域性试验,筛选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品种,制订相应的配套技术和栽培区划。
四是油茶苗木的规模快繁技术研究。通过油茶高增殖系数快繁技术研究,筛选出最佳生根植物激素,并提高油茶组织培养增殖系数。通过油茶轻基质容器育苗新技术研究,富根壮苗技术研究,筛选出最佳基质和繁殖技术,构建油茶苗木规模快繁技术体系,实现油茶良种工厂化育苗。
五是油茶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以早实丰产为目标,通过容器苗造林和研制高效促根保水生物制剂,解决油茶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集成研究树体和林相调控、水肥耦合、油茶农林复合经营等核心技术,达到油茶早实、高产的目的;通过叶、花、果比例调控技术的研究和筛选绿色生长调节剂,促进树体生长及产果量,提高油脂转化率;通过研究油茶林地整地、垦复等机具,切实解决油茶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问题。
六是油茶现有林综合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制定出相应的综合改造技术方案。通过研究土壤养分增容、耕性改良、快速培肥等技术,建立地力的恢复和提升模式;通过研究树体营养均衡和整形修剪复合技术,总结丰产树型和合适的修剪方式;通过研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剂对树体根部进行活力激发,促进新根形成,研究出树体复壮技术。
七是油茶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油茶加工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以及符合油茶特性专用的茶油提炼(精炼)、油茶剩余物加工、采摘机和垦复机等综合利用专有工艺和设备的研究。
③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主要设施设备建设内容
在整合和优化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依托单位存量科研资源的基础上,本着填平补齐,立足近期科研功能需要,充分考虑长期基础科研软件和硬件设施、设备仪器建设的原则,国家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主要设施设备建设包括:油茶良种选育快繁(包括组织培养)、茶油质量分析、油茶产品开发等实验室及脂肪分析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分析仪,化学组分测定分析等相关仪器设备;优良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及相关设施设备;科研技术成果展示(科普教育)、推广、培训等设施设备。
(2)省级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
①省级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任务
为推进各省油茶推广技术服务工作,可依托省(区、市)林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建立省级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本规划拟于2009~2010年建设除广西、湖南、江西、浙江以外的其余10个省级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并以省级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组建省、市、县油茶推广技术服务队,建立油茶品种、培育、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工作力度。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体系,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建立分组技术培训制度,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油茶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②省级油茶推广技术服务中心主要设施设备建设
以健全和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为主,兼顾适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建设。主要包括科研、技术推广、培训、网络信息服务等相关设施、设备和仪器等建设。
2、油茶种质资源库建设
为育种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丰富和优良的种质资源,确保油茶良种品质,应按相关标准开展收集和保存油茶优良种质资源。根据需要,规划于2009~2010年在浙江、湖南、江西、广西4个油茶种植主产省(区)各建设1个国家级油茶种质资源库,其余10个省(市)建立省级油茶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库建设,首先需要全面开展全国油茶种质资源清查,查清全国现有油茶种质资源主要天然分布范围,并确定收集样株。另外,将国内外先进种质资源保存、开发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保存库的建设,并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运作,在种质资源保存库开展油茶定向选育,力争选育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速生无性系品种。根据油茶种质资源保存的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种质资源保存库区划分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苗木扩繁测定圃和综合服务区。
(二)科技培训
在油茶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整合优势科技、教学资源,依托中央和各省区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等现有科技和推广技术队伍,建设油茶产业技术培训服务网络体系,针对油茶良种示范基地、低产林改造生产基地建设中的品种选用、种苗培育、低改技术、管理技术及采收、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进行定期培训和服务;逐步规范油茶生产各个重要环节,推广应用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或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芽苗嫁接与壮苗培育技术、低产林分分级与快速复壮等技术;组织专家编写油茶实用生产技术丛书或资料,分区域举办培训班,推广油茶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乡镇、村主管林业、产业、营销的干部,主要技术骨干和农民专业户、个体户,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开展油茶产供销各技术环节的先进适用技术管理营销经验的培训,举办培训班(夜校形式)、现场交流、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等技术指导和咨询,实施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等,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培训计划从2009年开始每年培养能熟练掌握嫁接操作技术和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的农民技术员10万人次,到2020年累计完成培训任务120万人次,从而为广大农村培养出林农业科技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林农(科技任务详见附表10)
第六章 油茶加工与产业相关体系建设
总体看,目前油茶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上中下游等相关体系建设基本处于空白,且缺乏有效衔接。
一、油茶加工业
全国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目前设计加工产能力为原料实际供给能力的4倍,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经测算,按本规划基地建设进度安排,预计未来5~7年加工产能与原料供给基本可以保持平衡。
为了规范和引导油茶加工业健康发展,其加工产业建设应在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有序地开展。
(一)推进油茶加工业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油茶主产区基地和现有加工业布局,调整优化加工区域和产品布局,整合油茶加工资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粗、深、精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二)加快培养国有和民营油茶加工经营企业。引导国有和民营油茶加工经营企业优化产能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增强营销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和油茶主产区地方政府支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做大做强,形成跨地区、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并给予多方式、多方面优惠和扶持政策。
(三)建立和完善油茶加工行业公平有序竞争机制。加快油茶产业有关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行业经营行为,促进有序竞争。
二、油茶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市场营销体系包括市场信息、流通和销售渠道等,是实现油茶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目前油茶市场流通体系是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环节,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拉动产业有效、快速运转,油茶产业应对油茶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一)推进油茶产销衔接。鼓励和支持油茶加工企业到油茶主产区建设基地及加工企业,形成“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产业中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培育茶油市场。茶油是食用油中佳品、上品,但市场认知度不高,应利用各类媒体、科普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油营养、保健知识,引导科学健康饮食习惯与合理消费;支持油茶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营销渠道和配送中心。
(三)加强茶油物流设施建设。随着油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油茶的物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应提到日程上来。油茶林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一般应以综合贸易市场为主体,在成熟的情况下可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市场必须有一定面积的经营场所,具有市场管理、质量监测、服务中心、信息交流、贮藏和生活服务等机构和设施,完善相应的经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标准等。交易可采用现场交易、异地交易、网上交易、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形式,形成市场活跃、交易简便、供需双赢的局面。
营销体系现阶段主要布局在核心发展区的重点县,在重点主产县内,选择交通方便、人口较集中的中心地段发展1~2个油茶综合批发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区可视发展具体进展情况,多个县(市、区)联合发展油茶综合交易市场。
三、油茶市场监测和监管
针对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及油茶市场需求量逐年递增的预期,为防止油茶市场不良操作,打压及哄抬市场价格,扰乱市场秩序,各地林业、工商、粮食等主管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能,加强油茶产品产、供、销市场监管,有效维护油茶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
(一)构建茶油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为保障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应将茶油统一纳入国家食用油市场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与反馈制度等。
(二)严把市场准入关,规范油茶经营主体。对手续齐全的油茶加工、收购经营者,依法指导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获得合法的经营资格。对手续不全、不具备经营条件、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地下油茶产品经营者,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取缔。
(三)加大违法经营查处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有针对性地开展油茶行业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工作,以油茶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油茶加工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村为重点,对辖区内从事油茶销售的经营者开展全面检查,主要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非法收购和倒卖油茶、囤积油茶、哄抬市价、以次充好、欺行霸市以及散布虚假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