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保护原则,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濒危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2.了解并掌握民间美术基本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造型、技艺的传统特征,以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需求。
  3.通过民间美术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民间美术相关信息的实践能力,以及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课程开发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将民间美术与中小学美术教育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创意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体现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整体性、活态性、实用性特征的内容,了解民间美术研究的学科前沿信息。
  (2)关注中国民间美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关注普遍性与代表性的互补结合。重视教学内容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吸收和利用。
  (3)注意理论、社会调查与艺术实践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
  (4)突出对民间美术研究与实践方法的讲授。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学习研究。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1)中国民间美术概述;(2)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
  (1)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美术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多民族民间美术传统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的分类、主要类型和代表传承人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及其叙事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代表类型的选择原则从两方面因素考虑:①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选择,考虑到不同民族的代表类型和传承人;②从其活态文化特性的角度考虑,以不同民族重要节日及重要祭祀时间为文化线索选择代表类型。涵盖以上因素的代表类型包括: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皮影、民间刺绣、民间面花、民间面具、民间泥玩具、民间雕刻(木、石、砖等材料)、民间染织、民居建筑及其他类型(补充院校所在地区民间美术类型内容)。
  (2)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
  以本地现有民间美术代表类型为调查主题或个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开展民间美术相关的艺术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民间美术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包括民间美术相关类型的实地调查(民俗文化、地域性的艺术传统、代表传承人与代表作品);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写作(文化信息与图像整理);民间美术品的认知与收集。
  ·民间美术的艺术实践。可根据学校当地的条件和可利用资源,选择代表性的民间美术类型作为教学内容,学习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体系。民间美术艺术实践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①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讲授;②走出校门到民间艺人(民间作坊)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二)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相关基本概念和文化理念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与文化传承意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要精选好、利用好图像和文献资料,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书目。
  2.教学内容第二部分:重点了解民间美术调查方法。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注意调查课学习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3.鼓励并发挥学生在社会调查、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尤其注意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学生的特长和生活习俗的尊重,以及对民间文化信仰和民间传承人的尊重。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2学分。其中中国民间美术概述20学时,1学分;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20学时,1学分。建议在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比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3)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民间美术实习基地,通过长期、稳定的建设,完善教学、考察、实习条件。
  (4)建议推行“一校一坊”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根据不同民族地区学校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条件,通过建设专门的民间美术品收藏陈列室与民间艺术实践工作室为一体的“中国民间美术校园工作坊”,形成民间美术图像信息库(数据图像与实物收集),积累民间美术调查成果和学生艺术实践成果,建立具有地方民间文化和校园文化特色的集教学、陈列、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标志性设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建设作用。
  (三)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阅读与写作、实地调查实践、艺术实践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各单元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终结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由于民间美术教学的开放性,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既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的质量,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适应、沟通与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
  3.评价方法:读书报告或阅读笔记、民间美术调查报告或调查成果展览、艺术实践作品展与教学创意文案。其中,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40%,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6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的多样化方法。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工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艺术和应用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才能、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及现代工艺美术的价值,通过实际动手制作体悟工艺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价值,对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学工艺的简况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所选用工艺材料的基本特性。
  2.初步掌握所选学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法和技能规范,能够正确地进行工艺操作,独立完成与技能水平相当的工艺作品。
  3.具备鉴赏、分析普通工艺品审美特点和工艺特点的能力。
  4.掌握所选学工艺的基本教学方法,具备课程设计、作品分析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条件相适应的工艺技术、材料。
  (2)精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及社会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工艺技术。
  2.课程基本内容
  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教学条件选其中的两种工艺作为课程内容。
  (1)木浮雕工艺
  ·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画稿的拷贝
  ·基本雕刻方法
  ·起伏关系的处理
  ·肌理的运用
  ·打磨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2)编织工艺(草编、柳编、藤编、高比林编织等工艺)
  ·高比林编织工艺
  ·编织用木框的制作、工具的准备
  ·选色线
  ·挂棉经
  ·分经
  ·织作的几个要领( 起伏关系的处理、直线编织、斜线编织、弧线编织、线面编织)
  ·织作
  ·后期处理工艺
  (3)陶艺
  ·泥料和工具的准备
  ·泥条的制作方法、泥条盘制成型方法
  ·泥板的制作方法、泥板成型方法
  ·徒手捏制成型方法
  ·拉坯成型方法
  ·肌理的制作方法
  ·装饰手法(刻、划、镂、压等)
  ·施釉方法
  ·烧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