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跨文化的眼界。通过对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背后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美术文化的感情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身份自觉,培养主动了解世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意识。
4.侧重当代性、实践性。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美术热点问题的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活动组织策划,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人文眼界和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与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评价:主要通过鉴赏、批评短文写作、课堂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和举办小型美术鉴赏演讲会等形式,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写作与教学的能力。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平时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查与期终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讲授美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为形成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认识美术教学的基本涵义和特点,形成对本课程的认知框架。
2.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课程编制能力。
3.学习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
4.基于对课程的认识,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适应学生的职业和学术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体验带动理论学习,以问题引发思考。
(3)将案例与原理相结合,以案例印证原理,以原理解释案例,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展开课程内容。
(4)在保留本课程中国传统与特色的同时,引入现代先进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课程的最新发展。
2.课程基本内容
(1)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特征
(2)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
·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
·中小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
(3)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价值与目标的关系
·美术教学目标的分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
(4)中小学的美术课程
·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教科书
(5)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学习行为的发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编写
·美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模式的建构
(6)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评价
·评价的概念与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的意义
·美术教学评价的策略
·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
(7)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
·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
·美术课程的人力资源
·美术课程的设备与材料资源
·美术课程的地方资源
·美术课程的电子与网络资源
(8)课外校外美术教学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的意义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的特点
·课外校外美术教育的类别与方法
·美术兴趣班(小组)的美术教学
·博物馆(美术馆)美术教学
·社区中的美术教学
(9)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资质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与魅力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和能力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美术教育论文、教育叙事和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课程教学
1.以体验活动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建议通过回忆、交流和虚拟教学活动等方式,唤起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经验,体验美术教学过程,反思以往在认识、方法上的不足。
2.增强互动性,将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内在行为。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知识交流,调动学生自主认知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3.将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认知、运用与创新结合起来。熟悉职业规范,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发现、思考和判断。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阅读法、合作学习指导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
5.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拓展未来的职业和学术发展空间;掌握基本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资质和能力。采用微格教学法,形成诊断和反思能力,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
6.将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入学校观摩、听课、调研,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聘请有经验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或举办讲座、座谈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交互性,创设能够展示各种关系的虚拟环境,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认识空间。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得3个学分。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与教育见习同步,在教育实习之前开设,全部学程用1个学期或1个学年。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也可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美术教研员和中小学美术教师辅助教学。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3)配备微格教室。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课程目标是本课程评价的依据。应将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课业成绩与课程目标相对照,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的判断和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课程完成后的考查或考试,同时关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实践表现。
(3)一般标准和创造性表现相结合。关注学生对一般理论和方法认识、运用的正确性,并重视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4)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形成反思能力和判断能力十分必要,应该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2.考查、考试方法: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采用开卷或闭卷方式,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对常规美术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总成绩为两部分成绩相加,理论部分占60%,实践部分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