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学习笔记等方式作为平时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作为期终考核。
  2.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相结合。建议知识性常识占60%,分析问题能力占40%。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课堂主题研讨和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美术概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等课程密切结合,重点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情境和所针对的美术问题与对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重点提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主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中外美学、美术理论中各种关于美术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并能从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美术发展的特定阶段,考察其历史地位和局限,了解与客观美术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它们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2.具备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思考美术理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西美术理论的比较,以及对不同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拓展跨文化视野,认识多元文化并存的意义,培养热爱中国美术和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有机联系的角度,全面地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从中外美学史、美术理论史中精选经典的知识内容,采用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选择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有密切关联的理论和思想,使课程内容具有当代意义。
  2.课程基本内容
  (1)本质论
  ·美术的概念及演变
  ·几种关于美术本质的理论
  ·美术的社会本质
  (2)门类论
  ·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门类的划分
  ·美术的主要门类
  ·各美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3)发展论
  ·美术的发生
  ·美术的发展
  ·美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4)创作论
  ·创作主体--美术家
  ·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的创作方法、流派与思潮
  (5)作品论
  ·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美术作品的美术美
  (6)接受论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传播与接受的社会环节
  ·美术的审美教育
  (二)课程教学
  1.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阐释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持有的立场,理解其基本内涵、产生的历史背景。
  2.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的美术创作现象认识相结合,在美术现象的丰富多样经验中,认识不同美术理论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在历史与实践中形成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
  3.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力求准确而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
  4.运用课堂讨论、论文写作、个案分析、课外读物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注意联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四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美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美术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课堂提问,重点考察学生对不同理论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以及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美术理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论文写作,检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的水平。
  4.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论文写作的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5.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鉴赏与批评》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紧密衔接,重点学习从美学、社会、文化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比较、鉴赏与批评的方法, 提高对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了解不同美术批评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和在当代批评实践中的对话与交融,提高多维度、多层面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对当代艺术新现象的判断能力。
  2.熟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品鉴方法,学习近现代以来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思想成果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方面所建构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中的方法论意识。
  3.具有独立进行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的短文写作、演讲等实践能力。
  4.掌握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步骤和方法,培养策划校园美术活动和参与社会美术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精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内容,采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侧重选择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规律、方法的学习内容,以及与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批评、教育实践关系密切的材料、案例,建构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框架。
  2.课程基本内容
  (1)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特点
  ·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传播
  ·作品·作者·观者
  ·风格·流派·思潮
  ·鉴赏与批评
  (2)中西美术传统与跨文化交流
  ·中西美术文化传统的异与同
  ·跨文化交流中的互识与误读
  (3)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书画批评传统及经典案例
  ·表现-形式论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社会论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图像观的理论与方法
  (4)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与批评
  ·鉴赏教学与课程内容开发
  ·美术作品分析与批评写作
  ·校园美术活动策划与运作
  (二)课程教学
  1.理论知识学习与鉴赏“眼力”培养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理论学习与对作品的视觉体验密切结合,使作品分析与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及相关视觉文本的了解密切结合。注意对美术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风格判断的理性分析能力,与视觉经验敏感性、艺术语言感悟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均衡发展。
  2.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互动。将不同鉴赏与批评理论、方法的学习,同经典的鉴赏与批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理论、视角与方法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建立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意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