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二: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防治业务的参与者及其需开展的业务如下:
结核病防治病例发现医院医生:确诊病人是否为结核病患者,同时上报上级CDC和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病情稳定后将病人转诊到辖区社区。
辖区社区医院医生:接收转入的结核病患者,康复治疗,为病人建立结核病防治专档案,并进行长期随访跟踪。
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根据结核病病人的病情,给出专业的治疗计划和跟踪治疗计划。
辖区疾病控制中心:辖区疾病控制中心了解全区域的结核病疾病情况。
下表是对场景描述,通过对现在使用的流程、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的流程进行对比,对有平台后的益处进行分析。
表2-6 结核病防治情景描述
场景:王五在医院确诊为结核病。将病例上报CDC和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基本治愈后转诊到社区医院康复,并进行长期随访跟踪。
|
无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医院医生发现病人是结核病,通过直报系统上报CDC。手工将病例报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
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根据结核病病人的病情,给出纸质的治疗计划和跟踪治疗计划,人工送住医院。
基本治愈,或是病情稳定后,进行转诊到辖区社区。
社区接诊,并手工录入信息建立结核病病人专档。
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后,社区对该病人进行长期专病随访跟踪。
| 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医院医生发现病人是结核病,通过区域平台,将病例病信息主动推送到CDC和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
辖区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根据结核病病人的病情,制定治疗计划和跟踪治疗计划,通区平台发送到医院。
医院根据治疗计划进行诊疗,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通过平台获取实时信息,进行过程监督,提出治疗意见。
基本治愈,或是病情稳定后,通过区域卫生平台转诊到社区,并将本次就诊记录自动归入该病人区域健康档案中。
社区通过区域卫生平台进行接诊。
平台自动提醒社区建立结核病病人专档,建档案可从医院就诊信息默认到档案。
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康复后,平台自动提醒社区对该病人进行长期专病随访跟踪。
辖区疾病控制中心了解全区域的结核病疾病情况。
| 益处
节省递送病例、治疗计划和跟踪治疗计划所需的时间和金钱。
慢病站(或结核病防治所)可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实时过程监督,随时提出治疗意见,提高诊断效率。
辖区社区建档案更方便。
自动提醒,使辖区社区可减少结核病病人访视遗漏。
|
四、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综合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平台,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一)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满足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广度和深度,实现数据更广泛的共享与交换,充分利用数据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
(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后,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卫生信息的发布与公示将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丰富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为政府进行全市的宏观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
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保障区内各类人才的健康需求,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全面掌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
(三)资源整合,减少重复投资需求
近年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不可忽视的是,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应用系统的开发,以及数据的采集与信息利用,大多数都是出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的无序状态。每个单位都建设小而全的网络信息系统,采用不统一的系统软件,使用不规范的应用系统,配备不少的专业计算技术人员,投入不菲的建设与维护资金,结果是财力、物力与人力投入很大,带来的却不是令人满意的效益。各部门、各系统的数据无法交换共享,遇到如SARS等突发事件时,连最基本的统计数据都无法自动获取,还要通过手工方式收集、上报、统计,难以发挥卫生信息系统的作用。
(四)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
由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交换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交换、共享。
下面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两个用例来分析区域卫生平台建立后的工作模式的改变和效果。
(五)用例分析
用例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
概括性地描述开展此业务需要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从哪些机构来。分别描述业务工作现在的工作流程和有了平台之后的工作流程,以表表示,进行比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及其需开展的业务如下:
应急指挥人员:人力组织、物资调拨等。
事件控制和救治现场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现场抢救、现场隔离与控制、转运救治、物资调拨、病因调查、保护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工作。
下表是对场景描述,通过对现在使用的流程、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的流程进行对比,对有平台后的益处进行分析。
表2-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情景描述
场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事件控制和救治工作涉及应急队伍组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现场抢救、现场隔离与控制、转运救治、物资调拨、病因调查、保护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综合处理工作,众多部门在统一指挥下,协同采取应对措施。
|
无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应公共卫生急物资和人力资源了解不够,对事件危险、自身应急能力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指挥决策困难。
应急队伍组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现场抢救、现场隔离与控制、转运救治、物资调拨、病因调查、保护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综合处理工等工作信息不能共享,很难协同。
| 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平时,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区域应公共卫生急物资和人力资源,评估应急能力,做出各应急预案,并建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制。
战时,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的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援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指挥机构可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急需的资源,实施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 益处
区域应公共卫生急物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收集更全面、更准确。
业务协同更畅顺。
指挥决策更准确。
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最优的资源投入,将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
用例二:卫生服务绩效评价
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及其需开展的业务如下:
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者:区域政府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
下表是对场景描述,通过对现在使用的流程、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的流程进行对比,对有平台后的益处进行分析。
表2-8 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情景描述
场景:在开年度财政预算会议上,局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如何补偿?补偿多少?政府应该怎么购买公共产品?怎么评估工作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
|
无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无法了解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准确、详细的数量和质量,无法定价。
只能按照“平均主义”发放卫生服务补偿经费。
| 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政府实时了解获得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
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进行过程监督,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分配机制从原来“以收益为基础”调整为“以效率为基础”。
| 益处
规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和“优劳优得”,激发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区域卫生综合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综合管理都离不开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以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在区域内不同卫生机构间共享利用,实现各机构间业务更加协同,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监管与决策能力,逐步缓解和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民生问题。
第三章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架构
第一节 信息架构概述
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客观上来源于众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只有将这些分散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表示和存储的数据信息通过统一的标准汇集和交换,才能形成统一和完整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研究制定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架构,就是为了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者,依照统一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把分散的、不一致的信息资源,规范和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主体。信息架构是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核心,在构建信息架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中各种卫生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业务要求。
一、信息架构的内容
信息架构组成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模式与数据管理三个部分。数据模型是对卫生领域各种活动所产生和使用信息和数据的抽象表述,为卫生信息领域中不同应用开发者提供统一的建模工具和方法,保证数据定义和表述的一致性。数据模型进一步细分为:数据概念模型、数据逻辑模型、数据物理模型,以及相对应的数据标准。数据存储模式是指数据的存储框架,其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共享数据资源在空间上如何分布和存储的问题。数据管理主要是制定贯穿健康档案数据生命周期的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架构涉及的内容如图3-1所示。
图3-1 信息架构涉及的内容(略)
(一)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平台信息架构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信息架构能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共享数据,且为划分应用系统边界、明确数据引用关系、定义应用系统间的集成接口提供开发依据。良好的数据建模与数据标准的制定是实现数据共享、保证信息一致性、完整性与准确性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才能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实现基于数据的管理和决策功能。
数据模型分为:数据概念模型、数据逻辑模型、数据物理模型。数据概念模型是对卫生领域各种数据的最高层抽象,用来描述卫生信息的概念化结构,数据范围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等,与具体业务域和技术实现方法无关。数据概念模型的特点是凌驾于个别业务需求之上,满足全局的共性需求。数据逻辑模型是用户对某一业务域内对数据的抽象描述,从具体的一个业务域提出对数据内容和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与信息技术实现方法无关。数据逻辑模型的特点是技术无关性。数据物理模型是描述数据具体存储实现方式,例如使用什么数据库系统或使用什么存储介质。数据模型是本章描述的重点。关于数据标准部分,可参考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标准。
(二)数据存储模式
对于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来说,数据存储模式是信息架构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区域卫生信息的使用者而言,没有必要关心数据的存储模式。这比如大家从互联网上查找新闻时,大家并不关心存储这条新闻的服务器放在那个国家,也即不必关心数据存储模式。但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设计者,需要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方面去考虑选择不同的数据存储模式。
数据存储模式种类有以下三种:集中式、分布式和联邦式。集中式: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把一个区域内需要共享的数据集中全部存储在数据中心。分布式:一个区域内没有统一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地点。例如,某个患者需要访问上个月做的X光检查资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会将该患者的访问需求转移到他上个月去的医院的系统,将存储在该医院的数据提供给患者使用。所谓联邦式是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存储模式,对于用户经常访问的数据集中在数据中心,其余分散在不同地点或机构。
如何选择适宜的数据分布存放模式,将在 “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等章节有进一步的描述。
(三)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是制定贯穿健康档案数据生命周期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数据模型与数据标准管理,数据存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制度。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管理制度将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数据模型的重要性
数据概念模型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健康档案的整体信息定义框架,是健康档案信息模型的基础架构。在数据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可以针对各个具体的业务域建立相应的逻辑数据模型。因此,数据概念模型将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开发提供一个整体信息框架和数据应用指南。
数据逻辑模型描述具体的健康档案信息,它与数据概念模型一样独立于任何具体的信息系统。其作用是为健康档案中来源于各种卫生服务活动的所有记录信息,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表达模式和信息分类框架,并方便对健康档案信息的快速理解和实现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
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数据模型有利于支持多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减少重复性工作,降低开发成本,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在同一个数据模型指导下开发的多个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信息一致性,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了基础。
数据分类虽然与数据模型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但数据分类不能代替数据模型。数据分类框架关心的是对数据的分类,确定数据所在的位置,以便用户存放、查找及使用数据,但并不涉及对于主题域、类之间的关联以及类属性的描述。而建立数据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信息和描述信息。
第二节 健康档案的信息内容
一、健康档案的系统架构
健康档案的系统架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作为三个纬度构建的一个逻辑架构,用于全面、有效、多视角地描述健康档案的组成结构以及复杂信息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一定的时序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将人一生中面临的健康和疾病问题、针对性的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以及所记录的相关信息有机地关联起来,并对所记录的海量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抽象描述,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
健康档案的三维系统架构如图3-2所示:
图3-2 健康档案的三维系统模型(略)
第一维(X轴):生命阶段
按照不同生理年龄可将人的整个生命进程划分为连续的若干生命阶段,如: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青年期(21~45岁)、中年期(46~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等八个生命阶段。也可以根据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将人群化分为:儿童、青少年、育龄妇女、中年和老年人。
第二维(Y轴):健康和疾病问题
每一个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所面临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不尽相同。确定不同生命阶段的主要健康和疾病问题及其优先领域,是客观反映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三维(Z轴):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
针对特定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一系列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这些活动反映了居民健康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健康档案的三维概念模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不同生命阶段、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主要卫生服务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坐标轴上的三维坐标连线交叉所圈定的空间位置(域),表示了人在特定生命时期、因特定健康问题而发生的特定卫生服务活动所需记录的特定记录项集。由于三维空间中的任意一个空间位置都对应着某个特定的健康记录,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立体的健康记录,这些健康记录全面地反映了个人健康档案内容的全貌。
健康档案的三维概念模型为健康档案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灵活的指导框架。由于人的健康状况及健康危险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和环境条件下,所需重点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所需记录的主要健康信息必然存在差异。在进行健康档案的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在三维概念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和关注的重点选取适合本地需求的主要健康问题和记录项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更新、缩减或扩展),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与特定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活动相对应的记录项集的内容,即内部记录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所关注的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健康记录的内容可以随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或干预措施的变化与改善而进行适时调整。
由此可见,用于描述健康记录的数据模型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在满足所记录的健康内容不断变化的同时,能够保持数据模型的稳定。
二、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
根据健康档案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架构,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
(一)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其中一些基本信息反映了个人固有特征,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内容相对稳定、客观性强。主要有:
1.人口学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国籍、民族、身份证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2.社会经济学信息:如户籍性质、联系地址、联系方式、职业类别、工作单位等。
3.亲属信息:如子女数、父母亲姓名等。
4.社会保障信息:如医疗保险类别、医疗保险号码、残疾证号码等。
5.基本健康信息:如血型、过敏史、预防接种史、既往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健康危险因素、残疾情况、亲属健康情况等。
6.建档信息:如建档日期、档案管理机构等。
(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
健康档案与卫生服务活动的记录内容密切关联。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按照业务领域划分,与健康档案相关的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有:
1.儿童保健: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儿童健康体检信息、体弱儿童管理信息等。
2.妇女保健:婚前保健服务信息、妇女病普查信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信息、产前筛查与诊断信息、出生缺陷监测信息等。
3.疾病预防:预防接种信息、传染病报告信息、结核病防治信息、艾滋病防治信息、寄生虫病信息、职业病信息、伤害中毒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信息、死亡医学证明信息等。
4.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重症精神疾病等病例管理信息,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等。
5.医疗服务:门诊诊疗信息、住院诊疗信息、住院病案首页信息、成人健康体检信息等。
三、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
健康档案信息量大、来源广且具有时效性。其信息收集应融入到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服务工作中,随时产生、主动推送,一方采集、多方共享,实现日常卫生服务记录与健康档案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和共享利用,避免成为“死档”,并减轻基层卫生人员的负担。
由于人的主要健康和疾病问题一般是在接受相关卫生服务(如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过程中被发现和被记录,所以健康档案的信息内容主要来源于各类卫生服务记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服务记录;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体检记录;三是专题健康或疾病调查记录。
卫生服务记录的主要载体是卫生服务记录表单。卫生服务记录表单是卫生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卫生制度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用于记录服务对象的有关基本信息、健康信息以及卫生服务操作过程与结果信息的医学技术文档,具有医学效力和法律效力。
与健康档案内容相关的卫生服务记录表单主要有以下六个部分:
(一)基本信息
1.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基本情况登记表。
(二)儿童保健
2.出生医学登记:出生医学证明。
3.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记录表。
4.儿童健康体检:0~6岁儿童健康体检记录表。
5.体弱儿童管理:体弱儿童管理记录表。
(三)妇女保健
6.婚前保健服务:婚前医学检查表、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7.妇女病普查:妇女健康检查表。
8.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记录表。
9.孕产期保健与高危管理:产前检查记录表、分娩记录表,产后访视记录表、产后42天检查记录表,孕产妇高危管理记录表。
10.产前筛查与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记录表。
11.出生缺陷监测: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四)疾病控制
12.预防接种记录:个人预防接种记录表。
13.传染病记录:传染病报告卡。
14.结核病防治:结核病人登记管理记录表。
15.艾滋病防治:艾滋病防治记录表。
16.血吸虫病管理:血吸虫病病人管理记录表。
17.慢性丝虫病管理:慢性丝虫病患者随访记录表。
18.职业病记录:职业病报告卡、尘肺病报告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卡。
19.职业性健康监护:职业健康检查表。
20.伤害监测记录:伤害监测报告卡。
21.中毒记录:农药中毒报告卡。
22.行为危险因素记录: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记录表。
23.死亡医学登记: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五)疾病管理
24.高血压病例管理:高血压患者随访表。
25.糖尿病病例管理:糖尿病患者随访表。
26.肿瘤病病例管理:肿瘤报告与随访表。
27.精神分裂症病例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年检表、随访表。
28.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随访表等。
(六)医疗服务
29.门诊诊疗记录:门诊病历。
30.住院诊疗记录:住院病历。
31.住院病案记录:住院病案首页。
32.成人健康体检:成人健康检查表。
第三节 健康档案数据建模方法
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用于描述健康档案信息、以及帮助健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健康档案信息。在数据和信息模型方面,目前最有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无疑是HL7的RIM模型。HL7是卫生信息交换第七层协议的英文缩写(Health Level Seven)。HL7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自愿组织,它的会员由对开发和促进卫生领域的临床和管理标准感兴趣的医院、信息技术厂商、医疗保险机构、以及政府协会组成。HL7于1987 年3 月在美国宾州大学医院组建,其宗旨是解决不同厂商设计的信息系统如何实现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的问题,至今已逾20多年。
HL7研究和开发RIM(ReferenceInformation Model)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家开发和制定的信息标准不一致问题,需要为标准开发和制定者提供一个最高层次的参考模型。RIM是一个纯粹的对象结构模型,某一个业务域的专家在开发数据标准中,其所使用到的任何元素、数据类型、词汇或代码如果都是衍生自RIM 规范要求,就可保证与其他业务域一致。
目前,国外一些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工作很多都是基于HL7 RIM或采用了HL7 RIM的思想和方法。虽然起初HL7主要是针对临床信息的交换而开发的,但随着HL7的发展、尤其是引入RIM之后,HL7的模型和方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临床应用,而是能够满足病人管理、财政、公共卫生、EHR、基因组学等更广泛领域的建立信息模型的需求。考虑到与国际主流信息模型接轨的需要, 可采用RIM以及HDF数据模型开发框架(HDF)作为健康档案数据建模的方法。
一、数据概念模型
数据概念模型与具体业务域和技术实现方法无关,仅仅描述数据范围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健康档案的数据概念模型完全对应于HL7 RIM,使用六个主题域去抽象描述涵盖卫生及相关域的全部数据信息内容。
(一) 健康档案数据的主类(主题域)
现实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实体(事物、对象)所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自己的内部状态和活动特征,不同对象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人们为了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把具有相似内部状态和活动特征的实体(事物、对象)综合在一起称为类,类是具有相似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的实体的集合。我们从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中把共同的特征抽取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的概念,这就是"归类"。例如:把转诊、报销、检查、开医嘱等工作归类为“活动”。
HL7 RIM模型把全部卫生信息(数据)抽象为六个类,因此健康档案数据模型也用六个类表述,也称之为“域”或“主类”。这六个“域”或“主类”中两个最基本的主类是:活动和实体;另外两个主类连接活动和实体,它们是:参与和角色;最后两个主类是:活动关联和角色连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4所示。
图3-3 数据模型的主类示意图(略)
各个主类的含义如下:
活动:表示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这些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产生相关的健康档案记录信息。
实体: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人和物。包括所有生命体(Living Subjects)(如人和动物)、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材料(如持久和非持久的货物、食物、组织、容器)和场地。
角色:是指“实体”在“参与”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过程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参与:定义“角色”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指“实体”通过扮演的“角色”“参与”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的行为方式。
活动关联:描述“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角色关系:描述参与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的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