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和《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和《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部机关有关司局:
  按照《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号)和《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2号)的要求,结合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实地核查试点示范工作情况,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组织修订完善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经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领导小组审定,现予印发实施,有关要求一并通知如下:

  一、加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及时验收、总结、应用,为“十二五”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规划部署提供服务。

  二、自2009年7月1日起,所有新设探矿权、采矿权必须按照本次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要求,经过实地测量和埋桩设标后方可进行配号,以实现矿业权实地核查与矿业权统一配号工作的无缝连接。

  附件:

  1.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

  2.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

国土资源部
二○○九年五月八日

  附件1: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总体实施方案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

实 施 单 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业务支撑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参 加 单 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市)地调院

项目负责人:

张洪涛 陈毓川 叶天竺

项目副负责:

陈仁义 王瑞江 严光生

方案起草人:

叶天竺 陈毓川 张洪涛 王瑞江 陈仁义

王全明 胡思敏 肖克炎 张德全 张智勇

张大权 王登红 杨东来 张晓华 张明华向运川 范正国 于学政 李景朝 董建华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一、概述
  二、目标任务
  三、实施意义
  四、矿种选择
  五、预期成果
  六、工作思路
  第二章 工作基础
  第一节 全国地质工作程度
  一、区域地质调查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四、区域航天遥感数据获取
  五、矿产资源评价
  六、全国成矿区(带)划分
  第二节 以往矿产预测工作情况
  一、全国成矿远景区划工作
  二、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工作
  第三节 成矿系列等成矿理论及矿产预测方法发展情况
  一、成矿系列理论
  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
  三、地质异常理论
  四、成矿系统理论
  第四节 全国地质基础数据库完成情况
  一、全国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二、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三、全国矿产地数据库
  四、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
  五、全国航磁数据库
  六、全国遥感影像图数据库
  七、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
  八、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
  九、全国工作程度数据库
  十、全国典型矿产数据库
  第五节 矿产资源评价应用软件开发
  一、物探重磁电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软件
  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三、多元地学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
  四、遥感数据处理软件
  五、矿产预测决策应用软件
  第六节 固体矿产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应用示范
  一、国家“863”重大项目矿产资源区域评价示范研究
  二、省级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综合编图试点
  三、义敦岛弧带等我国七个重点成矿带选区试点
  第三章 工作内容
  第一节 基础数据库整理维护工作
  一、基础数据库数据更新内容
  二、数据库维护技术内容
  三、编制数据库维护工作要求  
  第二节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一、准备工作
  二、沉积岩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三、火山岩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四、侵入岩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五、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六、综合地质构造图编制
  七、有关矿种特殊研究内容
  第三节 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综合信息研究
  一、区域物探资料应用
  二、区域化探资料应用
  三、自然重砂资料应用
  四、遥感资料应用
  五、综合信息地质构造研究
  六、综合异常研究
  七、全国汇总工作内容
  第四节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一、准备工作
  二、典型矿床研究
  三、研究区域成矿特征,划分成矿系列
  四、划分矿产预测类型
  五、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图
  第五节 矿产预测
  一、数据准备、处理与信息提取
  二、预测评价模型建立
  三、预测要素与要素组合的数字化、定量化
  四、预测单元划分
  五、预测变量的构置、优化
  六、成矿有利度计算与预测区圈定
  七、预测资源量估算
  八、远景区优选、分级与排序
  九、单矿种(组)预测方法
  第六节 GIS技术应用
  一、地学基础数据库维护和整理
  二、基础数据一体化组织
  三、建立数据模型
  第七节 工作部署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二、确定重要成矿区带空间布局
  三、工作部署建议
  四、勘查技术方法论证
  五、实现条件分析
  第八节 未来重要矿产资源探明趋势及资源基地战略布局预测
  一、未来矿产资源探明趋势分析
  二、未来资源基地战略布局预测
  第四章 技术路线
  第一节 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工作思路
  二、工作原则
  第二节 技术路线
  一、加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
  二、科学开展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多元信息分析
  三、以成矿系列为核心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工作
  四、运用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进行矿产预测
  五、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
  第三节 矿产预测技术流程
  一、收集整理各类基础资料和成果
  二、基础数据库维护
  三、区域成矿规律预研究
  四、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五、预测工作区成矿地质特征研究
  六、开展典型矿床研究
  七、预测工作区成矿规律研究
  八、开展矿产预测
  九、开展区域成矿规律总结
  十、开展勘查工作部署研究
  十一、开展未来勘查开发工作预测
  十二、开展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综合信息研究
  十三、开展数据库建设
  十四、开展大区与全国汇总
  十五、成果编制与出版
  第五章 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
  第一节 项目工作分工
  一、项目设置
  二、任务分工
  第二节 技术要求编制及培训
  一、制定项目总体技术要求
  二、编写技术指南
  三、编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
  四、编制矿产预测方法
  五、项目技术指南与技术要求培训
  第三节 省级工作组织实施
  一、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二、指导省级编制总体设计
  三、省级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四节 工作安排
  一、总体工作安排
  二、全国汇总组工作安排
  三、省级项目组工作安排
  四、成果提交
  第六章 组织机构与保障措施
  第一节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第二节 项目办公室
  第三节 技术委员会
  第四节 项目组
  一、计划项目
  二、工作项目
  第五节 保障措施
  一、落实项目管理职责
  二、项目组人员组织及管理要求
  三、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四、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五、加强项目经费管理
  六、制定项目管理制度
  七、建立项目考核制度
  八、项目办建立项目各课题通报制度
  第七章 实物工作量与工作经费
  第一节 编图及建库工作内容
  一、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二、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
  三、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
  第二节 实物工作量
  一、编图实物工作量
  二、数据库工作量
  三、典型矿床建模
  四、报告、成果印制
  第三节 工作经费
  一、省级项目工作经费
  二、全国汇总组与大区项目组综合研究工作经费
  三、经费安排

第一章 总论

  一、概述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的要求和精神,国土资源部部署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把该项工作定位为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为实现找矿重大新突破提供资源勘查依据。
  2006年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作为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工作重点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2007年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号),明确了开展该项目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组织实施要求等。随后在长沙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为进一步推动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2007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3号),由国土资源部组建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项目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为此,汪民副部长主持专题研究会议,进一步落实部的工作部署。2007年10月,徐绍史部长主持召开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下一步工作做了明确部署。随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组织管理职责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80号),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等。2007年11月9日,徐绍史部长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部署动员视频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意义,明确了“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努力实现找矿突破”和“提高矿产资源规范管理水平”两个工作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要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推动地质科技术进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日常更新机制等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徐部长视频会议讲话精神,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抓紧落实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61号),要求落实省级工作任务、组织机构和项目组成员等。
  为贯彻落实部有关文件精神和部领导讲话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7年10月组建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明确了项目组织实施中的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进一步落实了项目汇总组承担单位和人员组成;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组建了大区综合组。各省(区、市)按照部的统一要求,成立了相对应的省级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落实了项目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
  该项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并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作为业务支撑单位。参加单位主要涉及天津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宜昌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30个省(区、市)地调院等。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任务
  在现有地质工作程度基础上,全面总结和充分利用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资料,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任务:
  (1)充分应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理论方法和GIS评价技术,开展我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评价(2000米以浅范围内)。以成矿区(带)为单元,在分省(区、市)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基础上,汇总开展全国单矿种总量预测,编制单矿种预测图,进行单矿种资源量估算。基本摸清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为研究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以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各成矿区(带)及全国范围的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研究总结各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矿床成矿模型(式)、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成矿谱系;充分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勘查等综合成矿信息,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逐个评价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并进行分类排序;编制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预测图,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相关数据库,特别是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典型矿床数据库,为今后开展矿产勘查的规划部署研究奠定扎实的信息基础。
  (二)具体工作目标
  1、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非油气重要矿产预测工作,在Ⅳ-Ⅴ级成矿区内圈定预测区。省级工作比例尺为1:20万,原始资料应用以1:20万比例尺数据为主,成图比例尺为1:50万(新疆、内蒙、青海、西藏为1:150万)。全国汇总工作比例尺为1:250万。
  2、预测非油气重要矿产未查明资源量及其地下1km以上空间分布。
  3、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国家动态资源评价工作需要的有关数据库、专家系统及固体矿产区域评价系统。
  4、提出全国矿产勘查近期及中长期部署建议及方案。预测我国今后20年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开发产能增长趋势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
  5、建立评价矿产的典型矿床成矿模型及成矿区(带)及矿集区的区域成矿模式。
  6、完成新一轮成矿区(带)及全国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
  三、实施意义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其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库,满足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
  搞好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部署,努力实现找矿重大新突破,缓解资源瓶颈的基础工作;是发展和推广利用成矿新理论、勘查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科研与调查密切结合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除了油气及煤炭资源已经进行了三轮系统、完整的区域评价工作以外,其它重要矿产资源虽然已经开展了两轮成矿区划工作,在指导工作部署,制定中长期规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预测矿种、覆盖面积、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不够系统完整,带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我国全面系统的开展重要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工作,同时应用科学的方法估算潜在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其成果将为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编制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二)近十年来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工作布局,主要依据全国二轮区划的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但是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完成了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工作,完成了区域航磁扫面测量,空白区化探扫面进展也很快,基础地质资料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次,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进行了8年之久,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近年来开展的18个矿种大中型矿山深部找矿工作,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勘查获得了新的认识。第三,地质成矿理论发展迅速,大陆动力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区调和其它各个领域,以成矿系列理论为代表的成矿规律学说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综合地质信息、地质异常等矿产预测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第四,数据库及新技术广泛应用。全国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相继完成,GIS技术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因此目前很有必要开展新一轮的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运用新的地质成矿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完成全国陆域范围内的非油气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工作,为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选区依据。
  (三)提高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管理水平。矿政规范管理需要掌握资源潜力、储量利用情况、矿业权设置等最基本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充实和调整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布局。同时为社会提供各种相关信息服务。
  (四)通过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将促进我国地质成矿理论的重大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矿产预测评价工作过程中,将在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中全面总结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应用成果,把我国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成矿系列理论,在区域成矿、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着本项目GIS技术全面、全过程的应用,矿产预测的方法技术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必将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矿产预测技术。
  (五)培养一批综合型地质人才。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涉及地质专业多、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等地质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综合,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和总结,以及应用GIS进行了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矿产预测等。通过参加这项目工作,使地质及科技术人员能够充分接触各类资料,开展各项分析和综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水平。
  总之,本项目的实施无论对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制定、矿产勘查工作部署与找矿突破、地质成矿理论的发展、矿产预测技术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矿种选择
  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种选择上首先考虑国家急缺和重要的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
  (一)根据有关规定,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委托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承担。
  (二)除铀矿以外的其它矿种,各省(区)凡是具备成矿条件的都必须按统一要求开展工作。
  (三)各省(区)根据本省或区域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地质成矿条件及资源远景,可自行增加有关矿种。
  (四)全国预测工作中,项目组将根据某些地域性分布很突出的矿种,要求有关省(区)增加某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矿种的预测工作。
  五、预期成果
  (一)全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
  (二)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为缓解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足,早日实现找矿更大突破提供基础依据。
  (三)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成矿地质特征,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提交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和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四)提交全国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产等系列基础图件,以及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等系列图件。
  (五)完成全国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完成基于MapGIS平台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升级系统,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数据和信息支撑。
  (六)培养一批地质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六、工作思路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的一次重要国情调查,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开发应用已有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多元资料与科研成果,以先进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使用规范而有效的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和各类基础数据为支撑,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单位已开展的资源评价工作为基础。采取政府部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专家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重要成矿区带内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及空间布局。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推断开发产能增长趋势,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为更好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也为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国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工作提高对我国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完善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培养一批科技骨干及工作队伍,据此确定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作基础


  自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区域矿产远景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全国1:25万区调空白区完成扫面工作,全国中小比例尺航磁全面覆盖,区域化探空白区扫面工作进展很大,航天遥感数据覆盖全国,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相继完成了一系列地质基础数据库,GIS技术应用于地质工作各个领域。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成矿规律理论、矿产预测方法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陈毓川院士主持完成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全面总结并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成矿理论。赵鹏大院士进一步发展了地质异常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翟裕生院士总结了成矿系统理论,提出了区域成矿研究的思路、方法、途径。叶天竺等总结了一轮、二轮成矿区划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综合地质信息预测评价技术,提倡地质构造精细研究,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经过国家“863”项目实践,取得了成功。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我国矿产预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奠定了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的工作基础。

第一节 全国地质工作程度

  一、区域地质调查
  (一)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陆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了全部计划面积,截止1980年底,完成947.38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8.7%。
  (二)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陆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计划面积约有846万平方千米。1999年以前,1:20万区域地质调查除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外基本完成,完成面积达691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2%。
  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截止2005年,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完成约398万平方千米,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41.5%。其中,以青藏高原空白区为重点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全面完成,共计118个标准图幅152万平方公里,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全覆盖。截止2005年,国家基础地质图件更新计划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总面积240.9万平方千米,共计127幅。
  (三)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部署在我国东部重要经济区、重要地质走廊和重要成矿(区)带。截止到2005年,全国完成4211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总面积180.3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8%。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截止到2005年,全国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区域重力调查
  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陆域面积的95%以上,尚有48.8万平方千米空白区。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共完成约380万平方千米,覆盖面积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0%。
  (二)区域航空物探调查
  航磁1:100万以上比例尺覆盖总面积达1140万平方千米,除国界15公里以内的大陆边境区域和台湾海峡及南海、黄海等部分海域的领海范围,基本实现了1:100万航空物探磁法测量全覆盖。其中,完成陆地面积93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10万平方千米。
  1:20万以上比例尺航空磁力调查覆盖总面积达472万平方千米。其中,有230万平方千米是1980年前完成的低精度测量,大调查以来完成1:20万航磁测量面积21万平方千米。中比例尺区域航空放射性测量完成400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41.7%。1:20万以上比例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油气远景区。1:5万以上比例尺覆盖总面积达303万平方千米。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截止到2005年,全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情况完成如下:
  1:50万区域化探共完成135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天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青海的东昆仑等地区。1:20万区域化探完成538.1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56.1%。1:5万区域化探完成121.2万平方千米;大于1:5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完成11.8万平方千米。
  四、区域航天遥感数据获取
  目前,航天遥感数据已覆盖全国。
  五、矿产资源评价
  (一)矿产区域调查程度
  我国针对各类矿产的调查工作程度,可以划分为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等四级。
  1、矿产调查高程度区
  程度高的地区主要有:小兴安岭、佳木斯、辽东半岛、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山东、山西、华北地台南缘(熊耳山)、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浙西-皖南、东南沿海、龙泉-建瓯、永安-梅县、武夷山-九连山、湘赣粤相邻区等。总面积约为168.5万平方千米。
  2、矿产调查程度较高区
  调查程度较高的区域有:华北地台北缘中及西段、乌兰浩特-巴林左旗、黑龙江漠河-黑河地区、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西段、西南三江中南段、南秦岭、祁连山、西天山及塔里木盆地北缘-北山、阿尔泰、柴达木盆地东边周缘等。总面积约为153.6万平方千米。
  3、矿产调查程度较低-低区
  调查程度较低-低的区域有:内蒙-大兴安岭、松辽盆地、华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南祁连、柴达木盆地、西昆仑-阿尔金、松潘-甘孜、西南三江北段、西藏雅鲁藏布江、准噶尔盆地、西南天山等。总面积约为450.7万平方千米。
  4、矿产调查空白区
  我国到2000年底还没有开展矿产(非油气矿产)调查的区域主要有:新疆南部、西藏除局部地区以外的大部。总面积约为197.2万平方千米。
  (二)矿产普查工作程度
  矿产普查程度与其前期的资源调查工作程度十分相近,普查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五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区。
  1、矿产普查高程度区
  高程度区主要有:东北三省的东部、华北(除鄂尔多斯和华北平原)、华东、中南,以及西南的贵州、西北的陕西南部等地区。总面积约为258.1万平方千米。
  2、矿产普查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云南、四川东及南部、祁连山、西天山-东天山-北山、华北地台西缘、准噶尔盆地周缘、阿尔泰等,其次是大兴安岭、柴达木盆地北缘和东缘、西南天山、西昆仑西段等地区。总面积约为212.6万平方千米。
  3、矿产普查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低区主要有:新疆西昆仑-阿尔金、青海南部、西藏中部。总面积约为233万平方千米。
  4、矿产普查空白区
  矿产普查空白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256.3万平方千米。
  (三)矿产详查工作程度
  矿产详查程度与矿产普查工作程度十分相近,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
  1、矿产详查高程度区
  高程度区主要有:华北地台北缘、辽东、华北地台南缘、太行、吕梁、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江南古陆、杨子地台及其西缘、华南等地区。总面积约为109.1万平方千米。
  2、矿产详查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黑龙江东部、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天山-北山、准噶尔盆地西缘、三江南段等地区的部分地段。总面积约为111.5万平方千米。
  3、矿产详查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区主要有:大兴安岭大部、华北地台西缘、新疆西昆仑-阿尔金、青海南部、西藏中部等地区。总面积约为295.8万平方千米。
  4、矿产详查空白区
  矿产详查空白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北部新疆及内蒙与蒙古的部分边界区。总面积约为443.6万平方千米。
  (四)矿产勘探工作程度
  矿产勘探程度与矿产详查工作程度十分相近,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和空白区。
  1、矿产勘探高程度区
  高程度区主要有:华北地台北缘中东段、辽东、华北地台南缘、太行、吕梁、胶东、秦岭-大别、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古陆、杨子地台及其西缘和华南等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77.1万平方千米。
  2、矿产勘探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秦岭、华南大部、阿尔泰、四川中部、云南、贵州等地区。总面积约为155.9万平方千米。
  3、矿产勘探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低区主要有:大兴安岭大部、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及其西缘、秦岭-祁连、柴达木盆盆地北缘、天山-北山、新疆西昆仑等地区。总面积约为242.9万平方千米。
  4、矿产勘探空白区
  矿产勘探空白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除上述提及到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内蒙的北部和东北部。总面积约为484.1万平方千米。
  (五)区域矿产评价工作程度
  区域矿产评价指相关的区域矿产预测、成矿区划、资源潜力评价等工作。其工作程度也划分为:较高、较低、低和空白四个等级。
  1、区域矿产评价程度较高区
  程度较高主要有: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和东段、太行-吕梁、华北地台南缘、秦岭-祁连、长江中下游、华南、杨子地台、北山、阿尔泰等地区。
  2、区域矿产评价程度较低-低区
  程度较低-低区主要有:黑龙江东部和北部、吉林东部、天山、准噶尔盆地西缘等地区。
  3、区域矿产评价程度空白区
  区域矿产评价程度空白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和内蒙的东部和北部。
  (六)全国矿产地勘查总数情况
  目前,全国矿产地数据库(2006年集成维护)中有资料记录的全国矿产地数量如下:
  矿产地总数33793处,其中特大型矿产地359个,大型矿产地2655个,中型矿产地5813个,小型矿产地10925个,矿点11798个,矿化点2199个,没有标明规模的44个。其中黑色金属矿产5551个,重稀土金属矿产24个,贵金属矿产3885个,稀有金属矿产519个,燃料矿产2878个,水气矿产67个,有色金属矿产8234个,建筑材料矿产1919个,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2614个,冶金辅助原材料非金属矿产1585个,其它6517个。
  六、全国成矿区(带)划分
  我国成矿区(带)划分在上世纪80年代前仅做过零星研究,例如张炳熹在60年代对南岭地区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研究并提出了全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1980年原地质矿产部 “成矿远景区划基本要求(试行)”制定了全国五级成矿区(带)划分要求,即全球成矿带为Ⅰ级、跨越数省的成矿带为Ⅱ级、控矿的地质条件相同并有较大展布范围的矿带为Ⅲ级、由同一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田分布区为Ⅳ级、受局部有利构造、岩体、层位控制的矿田为Ⅴ级。1987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张成矿区(带)划分图“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1:400万,郭文魁主编,1987)将全国划分出66个成矿区(带)。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图(陈毓川,裴荣富等,1989内部)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成矿域、19个成矿区(带)。1999年以全国29个跨省成矿区划项目划分方案为基础(苗树屏、袁君孚等,1983),在全国资料统一平台上将全国统一划分出五个成矿区(古亚洲、秦祁昆、特提斯、滨西大洋和前寒武纪),17个Ⅱ级区(带)73个Ⅲ级区(带),形成了覆盖全国的Ⅰ、Ⅱ、Ⅲ级成矿区(带)的整体划分方案(陈毓川、朱裕生等,2003)。2000-2003年,以陈毓川为首的我国区域矿产地质学家,将成矿区(带)正式命名为成矿域(Ⅰ级)、成矿省(Ⅱ级)、成矿区(带)(Ⅲ级)、成矿亚带(Ⅳ级)和矿田(Ⅴ级)的五级划分法,全国范围内初步认定5个成矿域,16个成矿省,80个成矿区(带)(陈毓川、朱裕生等,2003)。最近,又在综合了全国各类地质资料和现有成矿地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的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第二节 以往矿产预测工作情况


  我国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了矿产预测方法的探索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应用不同的成矿理论和评价方法,曾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矿产预测工作。其中,系统的、全国性的固体矿产预测工作主要有二轮全国成矿远景区划工作和四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工作。
  一、全国成矿远景区划工作
  “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以下简称“区划”)概括为“研究成矿规律、进行矿产预测、提出选区和地质工作部署建议”三项工作。自一九七九年在全国开展第一轮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以来,我国进行的区划工作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全国性的区划工作大体进行了二次,即1979-1985年的第一次全国区划(又称第一轮),1992-1995年的第二次全国区划(又称第二轮)。1998-1999年在第二轮区划基础上编制了“矿产勘查跨世纪工程”和地质大调查中的“矿产勘查工程”。在1986-1990年间,开展过全国性的“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1988年编制了1989-2000年的地质行业找矿工作规划纲要。此两项工作虽然不属于全国性的区划工作,但属区划工作的组成部分。
  (一)固体矿产一轮成矿区划(1979-1985)
  1979年在全国开展了第一轮成矿远景区划,至1985年结束,区划任务由原地质矿产部下达到27个省、市、自治区地质局。1979-1982年主要完成省级区划工作,1982-1985年开展跨省区划工作,在全国划定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南岭、华北陆块北缘、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秦巴、天山、西南三江、祁连、江南地轴、滇黔桂、扬子地台西缘、阿尔泰等29个成矿区带。1981-1984年在全国开展铁、铜、金、石灰岩四个矿种的总量预测工作,以省(市、区)为单位进行,各省(市、区)从各自的优势矿种出发,增添了四个矿种以外的任务,全国共涉及12个矿种。以上三项任务,有的省(自治区)延长到1985年,上交成矿远景区划室的成果报告达427余份。圈定成矿远景区5875处,其中煤416处,占成矿远景区总数的7.1%;黑色金属946处,占总数的16.1%;有色金属2930处,占总数的50%;稀有、稀土金属及放射性357处,占总数的6.1%;非金属成矿远景区1217处,占总数的20.7%。全国汇总时划分为六十一个地质找矿的重点工作片(部署新一轮普查工作时,归并为37片)和优选出137余处可望突破的勘查靶区。
  1985年,原地矿部在太原召开了第六次普查工作会议,原地矿部温家宝副部长代表地矿部党组作了“开展固体矿产新一轮普查工作的报告”,部署了全国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主要内容:(1)全国划分出37个成矿区带,其中包括能源矿产4个区带,金属矿产24个区带,非金属矿产9个区带,称为重点工作片;(2)37个区带中,提出137个可望地质找矿有重大突破的重点普查区;(3)37个成矿区带中,将秦岭-巴山、长江中下游、中朝准地台北缘、西南三江中南段、浙闽粤沿海和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六个成矿区带划归部直接管理,为部管重点成矿区带;(4)新一轮普查实施“区域开展、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当前和超前”结合,横向上实现“区调、区划、物化探、科研和普查勘探五统一”的部署原则;(5)要求在提高各成矿区带矿产研究程度的基础上,发现或扩大一批重要的矿产地,较大幅度的增长矿产储量,获取重大的地质找矿效果。
  固体矿产新一轮普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七五”期间固体矿产地质找矿新发现和证实为成型工业矿产地1050处,每年平均为210处(未包括油气发现井),超额完成五年目标任务中年度平均200处的指标,共涉及90个矿种,其中能源矿产地22处,黑色金属矿产地4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165处,贵金属矿产地438处,稀有(土)及稀散元素矿产地29处,各种非金属矿产地314处、地下水33处;
  (2)认定和圈定一批新的成矿远景区带,为“八五”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战略靶区。按“保证基础、加强普查、区域开展、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圈出了一批新的重要成矿区带,主要有滇黔桂、哀牢山北段、四川甘孜、海南戈枕断裂带、西天山、西秦岭、熊耳山、内蒙大青山-乌拉山等十八个金矿成矿带;冀北、闽西南-粤东北、内蒙得尔布干断裂带、新疆阿尔泰、云南巧家-金阳、黔北-川东、山西原平-宁式、鄂西(磷)等21个铜多金属、铝土矿、磷矿、锰矿成矿带,这些具有不同地质背景和矿化类型的成矿区带,为“八五”期间的矿产勘查部署提供了地质资料。
  (3)已知矿区的勘查评价获得新的进展,年平均有110个矿区扩大了矿床规模、增加了储量,提交了固体矿产储量报告1172份。
  (4)120种矿产增加了探明储量。新增探明储量之多,在各个五年计划期间是首屈一指的,列入国家计划的23个矿种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如:煤炭探明储量是国家下达任务的164.45%(以下简称“任务的”)。铁矿是任务的139.8%、锰矿是任务的322%、铬铁矿是任务的155.4%、铜矿是任务的114.7%、铝土矿是任务的129.3%、铅锌矿是任务的139.4%、银矿是任务的181.6%、金矿是任务的104.3%、其余锡、钨、钼、锑、硫铁矿、磷矿、钾盐等13个矿种为任务的116%-803%之间。
  (5)新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矿床。五年之间勘查评价的大型以上矿床159处、中型341处、小型550处,其中的老王寨金矿、贞丰烂泥沟金矿、吉林山门银矿、内蒙额仁陶勒盍银矿、罗甸乐马厂银矿、上杭紫金山铜金矿、新疆阿舍勒铜矿、广西靖西禄铜铝土矿、山西交口南岭上铝土矿、云南巧家白卡铅锌矿、广东茂名(涂布级)高岭土矿等大型或大型以上矿床。
  总之,“七五”期间按区划成果部署的新一轮普查工作是有科学依据的,地质找矿成效较好,在我国的矿床勘查史上迈出了科学找矿的第一步,获取的勘查成果登上了新的台阶。
  在上述第一轮区划成果的基础上,原地矿部又部署了全国性的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编制了地质行业十二年找矿工作规划纲要(1989-2000)。
  1、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
  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继第一轮区划完成以后在全国部署的矿产预测评价工作,是新一轮普查的内容之一,此项工作一直延续至1992年底。在工作中,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制订规划、纳入勘查计划、落实到每个地质队;部、局二级一起抓,将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工作落到实处。具体要求是:按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西部和边远地区开展小比例尺预测,在远景区内进行中比例尺预测,在A类远景区内进行大比例尺预测,必要时安排大比例尺物探、化探工作,部分矿区进行立体预测。设置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试点项目,由地质队和科研教育单位并行进行,以后延伸为定向科研,进行矿产预测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加强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工作的领导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为中心,举办部、省级由矿产预测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的技术人员。
  至1992年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向区划室提交68份中、大比例尺矿产预测报告,其中1:20万比例尺有10项,1:10万比例尺29项,1:2.5万比例尺2项,1:1万比例尺23项。
  该项成果,在矿区勘探(如湖北铜录山铜铁矿,新疆齐依求金矿)和矿点评价工作中都有新的突破。
  2、编制地质行业十二年找矿工作规划纲要(1989-2000)
  地质行业十二年找矿工作规划纲要(1989-2000)属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纲要”),是继第一轮区划以后的全国性勘查工作的总纲领。原地质矿产部牵头组织原冶金工业部、能源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化工部、轻工部、国家建材总局、武警黄金指挥部、地矿部直属单位管理局等八个部门的地质单位,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到2000年和2020年的战略目标,确定矿产勘查的目标任务和找矿的重点地区,作为十二年内地质行业找矿的规划依据。
  该项工作还根据地矿部、国家计委联合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析”成果,提出2000年时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量急增,大部分矿产能保证外,其中的石油、天然气、铜、铬、金、银,锰、钾盐、硼、金刚石、镍的探明储量严重不足,属短缺矿产。提出了40个矿种的地质勘查工作部署建议。并以地发[1989]295号文下发至地质行业各部门执行。至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与纲要中测算的数字大体可以吻合。它是一个对地质行业矿产勘查起到直接指导和具有长远影响的规划“纲要”。
  (二)固体矿产二轮成矿区划(1992-1995)
  1992年原地矿部在全国部署了第二轮区划工作,1992年4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区划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开展第二轮区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时间和技术方法,同年9月,部直管局颁发了“固体矿产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技术要求”(地直发[1992]048号)。该项工作至1995年结束,各省、市、自治区提交了127份报告,包括省级汇总报告28份及其他局部地区的区划报告。
  1995年原地矿部地调局组织完成了二轮区划汇总工作。汇总报告内容包括:(1)成矿地质背景和全国成矿规律研究;(2)成矿区带划分(全国划分为五个成矿域、17个二级成矿区带、73个三级成矿区带);(3)全国圈出1208个成矿远景区,通过全国统一平台的优选,确定93个具有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前景的勘查靶区,在“九五”期间选定为重点普查区(部重点投入普查区)。“八五”头二年有经费投入的74个勘查靶区,至2004年,经8年查证(1996-2004)在上述勘查靶区中已发现大型或大型以上矿床56处(包括羊拉铜矿、土屋铜矿、夏塞银矿、山西交口铝土矿、萨瓦亚尔顿金矿等);(4)编制了矿产勘查跨世纪工程,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编制了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矿产勘查工程”;(5)编制了一套全国性的矿产预测系列图件(1:500万金属矿床分布图、非金属矿床分布图、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中国遥感图像构造图、中国金属矿床航空磁力综合图、中国金属矿床布格重力异常综合图、矿产勘查跨世纪工程图等7种)。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