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化示范
通过技术集成,重点对传统发酵食品、乳制品、即食食品和食用油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以及低温食品的冷链流通中有害物与品质的监测和有效控制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建立主要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的示范基地,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过程监测水平与控制能力,保障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
课题5 传统发酵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物的分析与预测技术
针对量大面广的酱及酱油、腐乳、食醋、豆豉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有毒微生物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亚硝酸盐、氯丙醇、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毒素等危害物,明确加工过程中有害物产生途径,揭示发酵过程中有害物的产生、积累、迁移和扩增规律,建立生产过程关键安全因素检测点,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有关安全因素的快速识别检测。
2、传统发酵食品人工接种与控制发酵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发酵控制技术,采用人工接种控制发酵方式,从原料、菌种到成品,使各生产环节科学化、程序化,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全面提升低盐固态酿造酱油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原料利用率,使产品质量接近国际标准。在腐乳、食醋、豆豉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减少开放发酵所造成的有害微生物污染,采用优势菌培养干扰技术来控制微生物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调控关系,实现传统发酵食品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传统发酵食品生产效率及风味物质产生种类及数量的恒定化,实现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形成整套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推广。
二、技术经济指标
1、明确3~5种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有害物的生成途径,建立传统发酵食品有害物的控制技术3~5项;
2、针对2~3种传统发酵食品,建立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发酵控制技术和采用优势菌培养干扰技术控制微生物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调控关系,及风味物质鉴定的标准。
3、建立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有害物控制技术生产示范基地2~3个;
4、发表论文6~8篇,SCI收录3~5篇,申请专利10~15项,制定技术规程3~4项, 培养研究生15~20人,培训技术人员30~40人次。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50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900万元。
课题6 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乳制品中重要有害物残留控制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集成乳制品中含氮杂环类有机物、氯霉素、四环素及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新霉素、白霉素等大环内酯,嗯诺沙星等氟奎诺酮类兽药及其他有害物等残留检测技术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嗜冷菌及乳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免疫和仿生免疫传感器、浅表面荧光分析仪等技术产品,形成系列检测技术和规程,建立一套适用于快速筛查和企业开展乳制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推广实施,确保乳制品的安全。
2、奶制品良好生产规范及溯源体系的建立和示范
深入调查我国典型奶及其制品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建立和完善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兽药及添加剂使用规程;研究生鲜牛乳中致敏性青霉素降解物-蛋白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加工过程对致敏性的影响,建立青霉素降解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干酪制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1万吨干酪加工示范线,实现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管理;开发在线牛奶成分分析仪,建立原奶成分远程在线分析技术体系,运输过程质量动态监控系统、原奶成分指纹图表等原奶质量控制体系, 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建立奶牛安全生产溯源技术体系。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开发乳及其制品中青霉素降解物等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产品4~6个,集成与示范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5~8项。
2、制定乳及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以及兽药、添加剂使用规程4~6个。
3、开发在线牛奶成分分析仪和原奶成分远程在线分析技术体系各1个, 建立1套基于RFID的乳及其制品安全生产溯源技术系统。
4、开发干酪制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1万吨干酪加工示范线,实现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5、发表论文2~3篇,申报专利5~8项,建立示范点2~3个,制定技术规程5~6项, 培养研究生10~15人,培训技术人员30~40人次。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800万元。
课题7 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
1、即食食品中化学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研究
建立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中丙烯酰胺、5-羟基糠醛、油脂过氧化物、铝等化学危害物的检测方法,并形成系列检测技术和规程,建立一套适用于监控工业化生产过程的检测技术体系,并推广示范。
2、即食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5-羟基糠醛、油脂过氧化物、铝等主要有毒有害化合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控制原料组成及物性、加工工艺、添加剂、包装等因素,建立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3、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信息系统开发与示范
分析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建立包括原料、加工、包装、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并建立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的控制技术信息系统和溯源系统,进行推广示范。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开发能够大幅度(20%以上)降低油炸和膨化等即食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有效方法和有害化合物控制技术1~2项,相关检测技术1~2项;上述技术能应用于全国性大型油炸和膨化即食食品加工企业。
2、建立油炸和膨化类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2个,安全控制技术操作规范3项和2套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信息系统。建立无铝膨化食品生产示范点1~2个,低含量油炸薯片生产示范点1~2个,实现油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下降20%以上。
3、发表论文5~8篇,建立加工示范点2~3个。申报专利5~8项,制定技术规程5~6项, 培养研究生10~15名,培训技术骨干30~40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500万元。地方或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
课题8 食用油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一、攻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