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3、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分析和菌膜形成能力鉴定,从中筛选出高毒菌株和菌膜形成能力较强的菌株,并获得毒力和菌膜形成相关基因及其它因子。
  4、利用信息学技术,结合上述菌种库和数据库,初步构建我国特大示范城市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预警系统,基于细菌16-23SrDNA间区和表面多糖抗原基因簇等特异性区域,建立针对上述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快速筛查和鉴定方法,能够对上述五种重要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进行预报;建立各致病微生物相应的有效控制技术操作规范与动力学模型5种。
  5、发表论文10~1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5篇,培养研究生20~25名。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00万元。

课题2 食品主要化学性有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一、研究内容
  1、食品有害物的代谢规律研究
  利用人体细胞构建相关模型,研究重要食品有害物(己烯雌酚、雌二醇、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等)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力学过程;运用现代分析化学等技术(光谱、色谱、质谱及其联用系统等)研究食品中有害物代谢的过程,鉴定主要代谢物;研究主要代谢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2、食品有害物与代谢物的定量检测与危害评估技术研究
  系统研究有害标示物在人体细胞生长不同阶段的定量检测技术,揭示其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动力学、组织浓度等的内在关系;选择若干种主要有害物及其代谢物,对其种类、特性、毒理学特性及污染水平等进行相关食品的危害评估,建立基于危害评估的风险预警技术体系。
  3、食品有害物与代谢物的有效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食品化学性有害物(己烯雌酚、雌二醇、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等)与其代谢物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力学过程,应用食品安全干预技术和保障技术,提出有效控制主要化学性有害物与代谢转化物污染的有效控制技术。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分离和鉴定重要食品有害物(己烯雌酚、雌二醇、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等)在人体细胞内的主要代谢物10~15个。
  2、研究确定相关标示物5~8个。
  3、完成3~5种主要食品危害物及其代谢物的危害性评估;提出有效控制主要化学性有害物与代谢转化物污染的技术操作规范5~8项。
  4、发表论文15~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8篇,申请发明专利10~15项,培养研究生20~25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50万元。

课题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一、研究内容
  1、食品中广泛存在和新出现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主要食品中广泛存在的和一些新出现的有害物质,研发成套适用的快速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吡虫啉、噻菌灵、磺隆类、有机膦除草剂、新型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甲巯咪唑、恩诺沙星、马杜霉素、氟苯尼考、棒曲霉毒素、玉米赤霉醇类等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花生、坚果、奶及蛋制品中过敏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在酶联免疫、量子点标记、免疫化学发光、浅表面荧光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分子印迹仿生免疫分析技术等方面研发一批新型检测技术。
  2、有害物质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主要食品中广泛存在的有害物质,利用通用抗体制备及特异性抗体共包被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多残留定量及定性检测技术,提高方法的检测效率和实用性。
  3、快速检测新产品研制
  开发出快速实用的试剂盒、试纸条、传感器等检测技术产品,开发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免疫亲和色谱柱等产品为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产品支撑。
  4、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离子液体、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等建立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亚临界水萃取等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样品在线预富集技术。同时开发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免疫亲和柱等产品。
  二、技术经济指标
  1、提供以酶联免疫、量子点荧光免疫、免疫化学发光、免疫芯片等技术为核心的新的有害化合物的单残留及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15~20种。
  2、研制农药和兽药残留、过敏原和重金属等新的重要危害物质的快速检测试剂盒、试纸条、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免疫亲和色谱柱等产品20种。建立快速检测试剂盒或试纸条产品GMP生产线1~2条。
  3、申报相关检测技术和产品专利10~15项
  4、形成检测技术标准稿5~8项, 制定技术规程4~5项
  5、发表论文20~25篇,其中SCI收录8~10篇,培养研究生30~35人以上,培训技术人员20~30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50万元。

课题4 食品包装材料主要有害物质控制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纸制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纸制包装容器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的污染物,造纸过程中添加的助剂残留,涂腊、荧光增白处理过程中的化学污染,彩色颜料污染,成品纸表面的微生物及微尘等的污染状况、以及污染物接触不同种类食品的迁移规律,并对重要的污染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建立重要污染物迁移模型,提出限量要求。
  2、塑料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塑料包装容器中可能存在的残留有毒单体、挥发性有机物、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等,表面的微生物及微尘杂质污染,回收料再利用时的污染物和添加的色素等物质的检测方法、迁移规律,并对重要的污染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建立塑料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迁移溶出模型,提出安全限量要求。
  3、陶瓷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陶瓷包装容器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对食品造成的污染,研究陶瓷包装容器中重金属元素对不同种类食品的迁移溶出规律,并对陶瓷包装重金属进行安全性评价,提出安全限量要求。
  4、金属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的迁移规律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金属包装材料金属离子,金属罐内壁的有机涂层中的化学污染物在罐头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向内容物的迁移规律,建立金属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迁移溶出模型,并对金属包装进行安全性评价。
  二、技术经济指标
  1、开发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3~5种;
  2、分别选择纸制包装容器、塑料包装容器、陶瓷包装容器、金属包装容器中6~8种潜在风险较大的有害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建立有害物质迁移模型,提出安全要求。
  3、培养研究生10~15名,发表论文10~15篇, SCI收录3~5篇, 制定技术规程2~3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00万元。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