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高效防灾减灾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优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

  木麻黄主要病虫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高效低毒生物杀虫技术研究;促生保健抗病生物制剂研究;木麻黄人工林健康栽培生物调控技术研究。对防控新技术组装配套,在福建、广东建立综合控制试验林。
  2.红树林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红树林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红树林主要病虫害危害损失评估;红树林受害恢复能力研究;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对防控新技术组装配套,在广东、福建建立综合控制试验林。
  3.木麻黄抗病虫优良品系选育技术研究
  抗病虫性强的优良木麻黄种质材料筛选;抗病虫害品系的指标综合评价;抗性无性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与造林试验。
  二、考核指标
  1.建立滨海沙地木麻黄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试验林500亩,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
  2.建立淤泥质海滩红树林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林500亩,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
  3.研发高效生物杀虫剂及促生保健生物制剂2~4种。
  4.筛选滨海沙地抗病虫木麻黄植物材料3~5种。
  5.营造抗病虫木麻黄无性系试验林200亩,试验林内受害株率在5%以下。
  6.发表研究论文8~10篇,培养研究生5~8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2~3名。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230万元。

课题3、沿海陆地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

  一、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台风危害严重的特点,重点开展海岸陆地防台风防护林体系宏观配置及系统管理技术、多植物材料防台风林构建技术,防台风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及其防台风林与人居环境关系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试验示范林。
  1.长三角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
  开展沿海陆地防台风防护林体系宏观配置及结构优化技术、高效防台风防护林构建及系统管理技术、防台风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区。重点研究海岸陆地防台风防护林体系宏观配置及系统管理技术、多植物材料防台风林构建技术。
  2.华南木麻黄等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
  开展沿海陆地防台风防护林结构优化技术、高效防台风防护林经营技术、防台风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区。重点研究木麻黄林抗台风能力差异、经营技术与林木防台风的关系。
  3.福建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
  开展沿海陆地防台风防护林构建技术、低效防护林改造技术、困难地防台风林结构优化技术,防台风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区。重点研究海岸陆地防台风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低效防护林改造技术。
  4.滨海城市防台风防护林体系研究与示范
  开展滨海城市防台风林体系宏观配置及功能评价技术研究,构建生态、休闲复合型滨海城市防台风林体系,并建立试验示范区。重点研究防台风林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二、技术指标
  1.提出高效防台风林经营配套技术、宏观配置技术及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
  2.提出防台风林优化结构模式3~4种。
  3.建立防台风沿海防护林试验示范林2~3个,面积900亩。
  4.建立抗台风植物材料繁殖示范基地2~3个,面积60亩。
  5.发表研究论文8~10篇,培养研究生5~8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2~3名。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280万元,地方和企业配套经费280万元。

课题4、沿海滩涂消浪护岸林体系研究与示范

  一、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华南沿海暴潮灾害多以及人工红树林结构单一、稳定性差、易受自然灾害损害的特点,选择相应区域,研究困难立地滩涂的林分恢复、消浪植物林带的构建、寒害受损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技术,进行消浪效应监测、模拟与综合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试验示范林。
  1.华南沿海消浪红树林带结构优化与寒害受损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华南沿海大面积前沿速生先锋红树植物无瓣海桑人工纯林结构单一、稳定性差的特点,采用修枝或间伐方式以增加林内透光度后,在林下种植多种乡土红树植物,逐渐形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稳定性高的复层林。针对2008年特大雨雪灾害受损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寒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快速恢复(或改造)技术以及有效遏制入侵种互花米草再入侵的生态控制方法,为灾后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并建立相关试验与示范林。
  2.北部湾等沿海困难滩涂红树林带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高盐度、或互花米草滋生、或高波能等困难滩涂恢复或重建红树林,研究宜林滩涂选择、滩面改造、林分结构配置优化、种植密度设置、林地围栏、苗木固定、抚育管理等技术,建立试验与示范林。
  3.闽东北与江浙沿海消浪湿地植物多样性林带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湿地植物(红树植物秋茄、柽柳、芦苇等)的适生环境选择技术,多种湿地植物镶嵌组合及其结构配置优化技术,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湿地植物多样性与消浪效能的耦合技术,建立相关试验与示范林。
  4.消浪红树林带防护效益研究及人工红树林生态功能恢复评价
  选择红树林典型区域(如海南东寨港),利用建立的多个潮汐波浪自动观测平台,通过对不同类型红树林消波效应的监测与模拟,确定影响消浪红树林带消浪效果的关键因素及波能消减的定量指标,建立消浪林带波能消减的数值模拟模型;对不同类型消浪红树林的防灾减灾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防海啸消浪红树林带的建设标准。通过对不同类型人工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林分动态、功能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评价人工林功能恢复效果,从生态功能恢复的角度,确定消浪人工红树林的合理林分结构。
  二、考核指标
  1.提出困难滩涂(高波能滩涂、高盐度滩涂、互花米草入侵地)红树林恢复技术1~2项、闽东北与江浙沿海消浪湿地植物多样性林带的构建技术,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
  2.提出前沿滩涂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林带结构改造优化技术1~2项。
  3.提出寒害受损红树林灾后快速恢复(或改造)技术,各树种成活率达80%以上、入侵互花米草的盖度控制在30%以下。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