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铁路建设项目审计情况
此次审计的渝怀铁路等17个已建成项目和京津城际轨道工程等8个在建项目,概算总投资2636亿元,截至2007年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431亿元。从审计情况看,大部分项目能够按期建成运营或按计划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部分铁路项目建设管理中还存在违规转分包工程、多列预算、多结算工程款等问题,其中:11个项目的承包单位违规将8.69亿元的工程分包、转包给无资质或资质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或个人;9个项目的设计、建设单位审核不严多列概算3.01亿元;15个项目的建设、监理单位审核把关不严,向承包单位虚验、多结算工程款2.17亿元。
此外,抽查部分项目发现,少数工程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标准;少数工程管理不到位,承包单位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铁道部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开展了全面排查,问题已基本整改,并给予99名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五、财政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一)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情况。
对16个省(区)2006年中央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重点抽查了50个县(市、区)。2006年,16个省(区)共收到中央支农专项资金1264亿元,占这些省(区)收到的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46%,带动地方投入1628亿元;50个县共收到中央支农专项资金54亿元,相当于其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8%。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已成为基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这次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是资金总体尚未有效统筹和整合。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县,都有20个左右的部门参与资金分配和管理,每个部门负责分配数量不等的专项资金,导致多头管理,多渠道分配,项目点多面广、资金比较分散,相当一部分存在交叉重复。50个县收到的按项目管理的23.8亿元支农专项资金,分散投向了4.5万个实施项目。这种状况使得地方很难根据实际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二是项目管理和资金分配层次多、链条长,影响项目执行进度。目前,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分配大多采取层层上报项目,再由中央、省有关部门选择确定并直接分配到具体项目的工作机制,导致申报时间长、资金拨付迟缓。50个县申报的4万多个项目中,从项目申报到批复历时6个月以上的占39%,从项目批复到资金到位历时6个月以上的占32%。50个县的中央支农专项资金,有45%是第四季度收到的,还有4.5亿元当年未收到。上述问题导致项目执行进度滞后,50个县有43%的支农项目未能在当年组织实施。
三是一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抽查的50个县2006年挤占挪用1.2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等。
国务院已责成财政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已就追缴资金、追究责任、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调查情况。
对16个省(区、市)2006年和2007年1至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调查,重点抽查了54个县(市、旗)。从审计调查结果看,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减轻了学生及家庭负担,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54个县2006年农村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平均达99.7%和96.5%。审计调查也发现新机制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拨付不及时。有3个省(区)未按照规定的分担比例落实资金,少承担1.08亿元,占应承担资金的9%;有8个县少承担资金1350万元,占应承担资金的72%,还有5个县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上年减少13%。有6个省(区、市)财政、教育部门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资金1.89亿元;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滞留应拨付到中小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资金1.1亿元,占其同类经费总额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