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99.8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67%。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67.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2.4%。两年区试16个试点, 10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3.8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81%。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5.2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移栽油菜9月底播种,11月上旬移栽。直播油菜10月中旬播种,一般不超过10月底。2.栽培密度:移栽油菜6000-7000株/亩,直播油菜1.5-2.0万株/亩,早播稀些,迟播宜密些。3.科学用肥:重施基苗肥,增施磷钾肥,必须施硼肥。4.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早间苗定苗,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年后防渍害,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5.切勿割青,建议打堆后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8
品种名称:浙油6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双72×97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18.0天,与中油杂2号相当。幼苗直立,子叶大小中等。叶片中等大小,叶柄长,叶缘缺刻,裂叶3对,绿色。茎秆粗壮,花瓣中等大小,黄色。角果长,斜生,喙中长,籽粒粗,黑褐色圆形。平均株高194.0 厘米,有效分枝位86.5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06 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41.0 个,每角粒数18.29粒 ,千粒重4.12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76%、病指3.54,病毒病发病率0.93%、病指0.4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3.78μmol/g,含油量44.9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中游区试平均亩产193.52 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3.58%。2007-2008年试平均亩产155.5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54%。两年区试20个点,7点增产13点减产,平均亩产174.56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2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9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0.2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移栽油菜9月底播种,三叶期喷施150ppm多效烯控制株高,11月上旬移栽。直播油菜10月中旬播种,一般不超过10月底。2.栽培密度:移栽油菜一般每亩8000株,直播油菜1.5-2.0万株/亩,早播稀些,迟播宜密些。3.科学用肥:重施基肥,早施苗肥,增施磷钾肥,必须施硼肥。4.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早间苗定苗,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年后防渍害,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5.切勿割青,在大部分角果充分黄熟后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9
品种名称:秦优11号
选育单位:咸阳市农科所、三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2168A×5012C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0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性,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叶绿色,顶叶大,有裂叶1-2对。茎绿色。黄花,花瓣侧叠。种子黑色,圆形。株形较紧凑,中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9.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4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41.0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92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74%、病指7.46,病毒病发病率6.38%、病指2.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23.85μmol/g,含油量44.5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15.7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8.4%。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92.4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96%。两年区试1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04.1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5.28%。2007-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88.3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3.78%。
栽培技术要点:⒈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⒉密度:亩留苗0.8-1.2万株。⒊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 ,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硼肥0.5-0.75kg。⒋防虫防病: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0
品种名称:中双11号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9号/2F10)//2610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33.5天,与对照秦优7号熟期相当。子叶肾脏形,苗期为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叶柄较长,叶肉较厚,叶色深绿,叶缘无锯齿,有蜡粉,无刺毛,裂叶三对。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匀生型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53.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8.0个。抗裂荚性较好,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57.60个,每角粒数20.20粒,千粒重4.66g。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88%、病指为6.96,病毒病发病率9.19%、病指为4.9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18.84μmol/g,含油量49.04%。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77.92kg,比对照减产2.37%。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54kg,比对照增产0.64%。两年区试共17个试验点,9个点增产8个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167.23kg,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0.98%。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63kg,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3.58%。
栽培技术要点:1. 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 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2-1.5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1.0-1.2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公斤,苔期喷施(浓度为0.2%)硼砂溶液。4. 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1
品种名称:中油11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01A×54434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6.5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2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半直立,叶色深绿,形状为缺刻型,叶缘锯齿状,叶柄较长,无刺毛,少量蜡粉。花瓣颜色为淡黄色、较大、侧叠。分枝部位中等,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77.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7.5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289.5个,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4.26g。种子颜色为黑色,圆形。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14.96%、病指为9.04,病毒病发病率0.04%、病指为0.04。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1.06μmol/g,含油量45.3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中游组区试平均亩产204.87kg,比对照增产5.1%;平均产油量93.96kg,比对照增产11.9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3.88kg,比对照减产1.63%减产不显著;平均产油量69.06kg,比对照增产4.17%。两年区试结果,平均亩产179.38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11%;两年平均产油量81.51kg/亩,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8.49%。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1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43%。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⒉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⒊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公斤,苔期喷施(浓度为0.2%)硼砂溶液。⒋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2
品种名称:中油11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01A×53238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子叶肾脏形,苗期为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无锯齿,叶片大,深绿色,裂叶2-3对,有蜡粉,无刺毛。花瓣颜色为淡黄色,花瓣较大,侧叠。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5.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3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95.9个,每角粒数21.4粒,千粒重4.32g。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23.80%、病指14.39,病毒病发病率8.01%、病指4.82。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20.48μmol/g,含油量45.90%。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00.18kg,比对照增产9.85%。2007-2008年平均亩产192.26kg,比对照增产11.83%。两年区试共16个试验点,15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96.2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81%。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79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田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及肥力差田块可适当密植。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苗期亩施尿素10-15公斤。中油115为双低杂交种,硼需求量大,底肥施硼砂每亩1-1.5公斤/亩,初花期喷施浓度为0.2%的硼砂溶液。4. 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