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 2006-2007年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69.1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95%。2007-2008年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8.61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11%。两年平均亩产173.88公斤,比对照增产9.54%,两年共计24个点,18个点增产。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3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77%。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种期。育苗期:9月1日至9月20日,直播9月25日至10月20日。⒉密度。育苗移栽6000-8000株/亩 直播留苗10000-12000株。⒊施肥。可采用底肥一次性深施,也可以70%底肥,15%苗肥,15%开盘肥,亩总肥量纯氮10kg,纯磷8kg,纯钾8kg,硼砂1-2kg。⒋防治病虫。3月上旬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苗期和终花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1
品种名称:绵新油28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36A×28C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0天,比对照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色蓝绿,琴状叶,叶缘光滑,小波浪状,微具蜡粉,花冠大,花黄色,花粉饱满充足,花瓣侧叠,种子黑褐色,粒园形。平均株高169.20厘米 ,匀生分枝型,一次有效分枝9.1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461.80个,角粒数22.00粒,千粒重4.15克。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83%,病指为5.79,病毒病发病率5.92%,病指3.33。抗病鉴定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饼粕硫甙含量26.17μmol/g,含油量45.2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97.1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18%。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94.69kg,比对照平均增产13.24%。两年14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95.9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63%。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95%。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培育壮苗。育苗期9月1日-9月20日播种,直播9月25日至10月20日播种。⒉合理密植。肥田亩栽6000-7000株,中低肥力田亩栽8000-10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⒊肥水管理。施肥、底肥一道清深施或,70%底肥,15%苗肥、15%开盘肥,亩纯氮10kg,纯磷8kg,纯钾8kg,硼肥1-2kg。⒋防治病虫害。初花期防治1次菌核病,苗期和终花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2
品种名称:绵新油12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2-21A×82-21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0天,比对照早熟3-4天。幼苗直立,子叶肾形,苗期叶圆型,有蜡粉,叶色蓝绿,裂叶2-3对,茎绿色,花瓣微侧叠、黄色,种子黑色。下生分枝型,株型扇形,平均株高176.0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7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58.5个,每角粒16.89粒,千粒重3.2克。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15%,病指为2.8,病毒病发病率1.71%,病指为0.30。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52.65%,饼粕硫甙含量99.71μmol/g,含油量39.46%。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62.94公斤,比对照增产1.8%。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62.56公斤,比对照增产0.21%。两年10个点增产,1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2.75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0%。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6.99kg,比油研10号减产7.09%。
栽培技术要点:⒈育苗时间9月5日-9月20日,直播10月1日-10月20日。⒉密度:育苗移栽亩密度7000-8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⒊施肥:底肥一次性深施或底肥70%,苗肥15%,开盘地15%,亩施肥量纯氮10kg,纯磷8公斤,纯钾8kg,硼肥1-2kg。⒋病虫防治:3月上旬初花期防治菌核病,苗期和终花期防治蚜虫、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有订单的前提下作为工业原料在四川、重庆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3
品种名称:南油1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96R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2.5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暗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92.5厘米,分枝数8.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56.84个,每角粒数20.39粒,千粒重3.3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94%、病指为3.03,病毒病发病率1.61%、病指为0.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6.22μmol/g,含油量39.66%。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7.6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4.4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8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18%。两年区试24个试点,23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76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7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3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9.5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10月1-15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4
品种名称:农华油101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7A×F16-1400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4.1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3-4对, 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68.4 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8.8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428.4个,每角粒数22.60粒,千粒重4.23g。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6.33%、病指为7.38,病毒病发病率6.66%、病指3.21。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甙含量20.77μmol/g,含油量46.1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17.8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9%。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91.0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2.81%。两年共15个试验点,14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04.4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6.7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7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6.1%。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 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 密度: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3 .肥水管理。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苗期追肥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最好。腊肥提倡施复合肥。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5
品种名称:中农油9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78A×F16-1400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7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3-4对,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71.5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62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402.1个,每角粒数23.15粒,千粒重4.14g。菌核病发病率14.23%、病指为7.17,病毒病发病率6.83%、病指3.50。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甙含量19.23μmol/g,含油量45.8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84.82kg,比对照增产7.65%。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81.70kg,比对照增产16.81%。两年共17个试验点,13个点增产1个点平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3.26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2.0%。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6㎏,比秦优7号增产8.03%。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⒉密度。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 ⒊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苏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6
品种名称:德新油1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27913A×HF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4.9天,与油研10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2-4对。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97.1 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8.4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416.3个,每角粒数18.46粒,千粒重3.67g。区试田间调查, 菌核病发病率4.51%、病指为1.98,病毒病发病率2.25%、病指为0.2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甙含量19.62μmol/g,含油量41.57%。
|